《沙参灵语》</p>
楔子</p>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草木受阴阳之气而生,承五行之运而长。东海之滨有瀚海洲,洲上多流沙,却偏有清泉汩汩,滋养出一种奇草——其根白如凝脂,埋于沙下,吸晨露之精,纳月华之华;其叶细如兰,春生秋凋,与风沙相抗,却得清泉护持,故性坚韧而质温润。此草无名,唯与洲上一位白衣仙子共生,仙子名唤“沙玉姑”,眼如秋水,衣袂带沙痕,日日守着草生草长,似在倾听草木吐纳的灵语。</p>
彼时,世人尚不知此草妙用,唯知流沙苦旱,唯有此草扎根处,沙不扬,泉不涸。直到有一年,瀚海洲来了位云游的老药农,姓石名松,背着半篓草药,见此草在沙中亭亭,不禁蹲身细观,忽闻玉姑轻语:“草木有性,待识者明之。”石松惊觉,方知瀚海洲藏着一段草木与医道的奇缘。</p>
上卷</p>
第一回 瀚海识草明“沙地”性 甘润初显解燥急</p>
瀚海洲的沙,是活的。春日风起,流沙如金浪翻涌,却在一片低洼处停下——那里生着丛丛青茎,茎顶缀着细碎白花,如星子落在沙上。沙玉姑常蹲在花丛旁,看根须在沙粒间游走,如银网般锁住水分,她指尖拂过沙土,轻叹:“非沙地不能养其性,非清泉不能育其魂。”</p>
这日,石松中暑,口干舌燥,头晕目眩,跌跌撞撞闯入这片草甸。他见草根半露,白润如玉,一时渴极,拔起一株,刮去外皮便咬——初尝微苦,咽下后,喉间却涌上一股甘润,如饮清泉,燥渴竟去了大半。他精神一振,细看这草:根条细长,断面雪白,中心有细孔如肺叶纹理,埋在沙中的部分带着湿润的沙粒,似与沙地共生共息。</p>
“难怪能在沙里活,原是能锁水啊。”石松喃喃自语,又采了几株,捣汁兑水,给同行的小孙子喝。孩子本就因风沙犯了咳嗽,痰少而黏,喝了汁后,竟不咳了,还说“喉咙里不冒烟了”。石松记在心里,在药篓上刻下“沙中玉”三字,这便是沙参最初的名字,源于它生长的沙地,也源于那润如玉石的根。</p>
沙玉姑在旁看着,见石松将草根与沙地的关系记在竹片上,不禁颔首:草木的名字,本就该从它生长的天地里来。正如《本草纲目》后来所言“宜于沙地,故名”,这朴素的命名,原是先民对草木与环境相依相生的最早洞察。</p>
第二回 热病伤津显“苦心” 玉姑点化识药性</p>
那年夏至,五运属火,六气“少阳相火”当令,瀚海洲热病横行。石松的小孙子也染了病,高烧退后,却整日干咳,舌红少苔,喝水也不解渴,夜里咳得蜷缩成一团,石松用了杏仁、贝母,反而咳得更凶。</p>
“这咳,是火邪伤了肺里的津液啊。”石松急得白发直竖,想起“沙中玉”的甘润,便取来煎汤。药刚入口,孙子便皱起眉:“苦!”石松尝了尝,果然甘中带微苦,如《别录》所言“苦心”,这苦味不重,却像一丝清凉直透肺腑。</p>
他正犹豫,夜里梦见沙玉姑立于沙上,手持一株沙参道:“此草味甘能补阴,味苦能清热,所谓‘苦心’,非指味烈,乃指它能解肺中燥热之‘苦心’。你孙儿肺阴已伤,燥火内扰,甘补其阴,苦清其火,正合病机。”石松惊醒,连忙再煎药,这次加了些蜂蜜调味,孙子喝下后,夜里竟安稳睡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