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品种溯源</p>
结合历代本草(如《本草图经》《植物名实图考》)及现代植物学研究,《五十二病方》中黄芪的原植物与现代药用品种一致,为豆科膜荚黄芪或蒙古黄芪。这一结论通过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植物标本分析得到进一步支持。</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
四、后世医学的继承与发展</p>
《五十二病方》中黄芪的外科应用为后世奠定基础。东汉《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用黄芪配伍桂枝、芍药等治疗血痹、虚劳(如黄芪桂枝五物汤),将其应用扩展至内科领域。唐代《千金方》进一步将黄芪用于水肿、消渴等病症,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玉屏风散”则成为固表止汗的经典方剂 。</p>
结论</p>
《五十二病方》作为黄芪药用的最早文献,不仅证实了其在西汉初年已被临床应用,更通过具体方剂展示了早期中医辨证论治的雏形。这一发现改写了黄芪的药用史,使其从《神农本草经》的理论记载向前推进了近两个世纪,成为研究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实证材料 。</p>
《神农本草经》中对黄芪有哪些描述?</p>
《神农本草经》作为汉代药物学的经典着作,首次将黄芪(当时称“黄耆”)列为“上品”,对其性味、功效及应用作出了系统记载,奠定了黄芪在中医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原文描述如下:</p>
一、性味与品类</p>
“黄耆,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p>
二、核心描述解析</p>
1 性味归经</p>
明确其“味甘,微温”——“甘”对应补益之性,“温”则体现其温煦益气的特点,符合中医“甘温补气”的理论,为后世认定其“补气升阳”功效提供了原始依据。</p>
2 主治功效</p>
- 外科病症:“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针对疮疡久不愈合、脓毒不清的情况,强调其托毒生肌、促进疮口修复的作用,与《五十二病方》中治疗骨疽、肉疽的实践相呼应,证实早期黄芪以外科应用为核心。</p>
- 疑难杂症:“大风癞疾(类似麻风病)、五痔(多种痔疮)、鼠瘘(颈部淋巴结核)”——针对顽固性皮肤病及外科瘘管,体现其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特性。</p>
- 补虚与儿科:“补虚,小儿百病”——首次提出其“补虚”功效,突破外科范畴,扩展至全身虚损调理;“小儿百病”则提示其药性平和,可用于儿童虚证调理,为后世儿科补气方(如黄芪汤)提供了依据。</p>
3 名称与产地</p>
记载别名“戴糁”,相传与汉代医者戴糁善用此药有关;“生山谷”则指出其原生环境多为山地,与后世道地药材(如甘肃、山西山谷产区)的分布相符。</p>
三、历史意义</p>
《神农本草经》的记载具有两大核心价值:</p>
- 一是将黄芪从《五十二病方》中的临床实证上升为理论总结,明确其“补益”与“祛邪”兼顾的双重特性;</p>
- 二是通过“上品”定位(谓之上品者,“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确立其可长期服用、补虚强身的地位,为东汉以后黄芪向内科补气领域拓展(如张仲景用其治虚劳、血痹)奠定了理论基础。</p>
后世医家对黄芪的应用(如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等),均是在此记载基础上的延伸与发展。</p>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