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芪缘:仙凡医道传》下卷(2 / 2)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

第七回 芪香满恒岳 医道续薪火</p>

春去秋来,转眼五年过去。恒山的向阳山坡上,已长满了黄芪,春抽新苗时一片嫩绿,秋开花时遍地金黄,风一吹,香气能飘到十里外的王家峪。这都是十虎的功劳,他每年都会播种、采收,还教村民们如何采挖、炮制,告诉他们“春不挖根,夏不剪叶”的道理——春天的黄芪根正在积蓄力量,挖了会伤其根本;夏天的叶片要进行光合作用,剪了会影响生长。</p>

村民们跟着十虎种黄芪,不仅能用它治病,多余的还能卖给药商,日子渐渐富裕起来。他们都说,这是芪娘仙子在天上保佑他们,便在山下盖了座小庙,庙里不塑神像,只供着一株晒干的黄芪,逢年过节就去上香,祈求平安康健。</p>

这年冬天来得早,一场大雪过后,不少人染上了风寒,还带着喘咳。十虎想起芪娘说过“冬病多寒,需温阳散寒”,便用黄芪配麻黄、桂枝、杏仁,熬成汤药分给大家。可村里的赵老栓喝了药,咳喘反而更厉害了,还一个劲儿地出汗。十虎赶紧去看他,摸了摸他的脉,又看了看舌苔,发现他虽然怕冷,却舌尖发红,是“外寒里热”的证型,不能用纯温燥的药。</p>

他回到家,对着玉瓶苦思冥想。忽然,玉瓶闪过一丝微光,他脑海里浮现出芪娘的声音:“寒热夹杂,需寒热并用。黄芪补气,可加石膏清里热,再用少量麻黄散表寒。”十虎茅塞顿开,赶紧配了新药,黄芪、麻黄、石膏、杏仁各取适量,煎好后给赵老栓送去。果然,一剂药下去,老栓的咳喘就减轻了,也不出汗了。</p>

这件事让十虎明白,医道不是死记方子,而是要根据病人的情况灵活变化。他开始更仔细地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询问他们的饮食、作息,甚至天气变化对病情的影响。他发现,雨天时,风湿病人的关节会更疼,这是湿气加重;晴天时,咳喘病人会舒服些,这是阳气助肺。这些发现,他都一一记在纸上,还标注了“雨日多湿,需加茯苓、白术”“晴日气燥,可加麦冬、玉竹”。</p>

有个药商听说了十虎的名声,特意从城里来拜访,想把他的黄芪收购到外地去,还想让他写下所有方子,出价很高。十虎却拒绝了:“黄芪是恒山的灵草,要留给需要它的人;方子是救人的,不能用来换钱。”药商不死心,又说:“那你教我怎么种黄芪吧,我付你学费。”十虎这次答应了,他带着药商走遍恒山的山坡,告诉他哪里的土壤适合种黄芪,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防治虫害,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p>

“你就不怕我抢了你的生意?”药商好奇地问。十虎笑了:“草木是天地的馈赠,医道是救人的本事,越多的人懂,就有越多的人能受益。”他指着漫山的黄芪,“你看,这些黄芪,一株能发好多芽,就像医道,要传下去,才不会断。”</p>

药商回去后,果然在别处种起了黄芪,还把十虎的方子传给了当地的大夫。渐渐地,恒山黄芪的名声越来越大,连医书里都开始记载它的药性:“黄芪,性温,味甘,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只是那些写书的大夫不知道,这味药材背后,藏着一段仙凡相恋的故事,藏着一个猎户用一生践行的承诺。</p>

第八回 云开见仙影 生死两相知</p>

又是一个中秋,十虎已不再是当年的青年,眼角有了皱纹,头发也添了几缕白霜。他坐在院子里,看着那株最早的黄芪,它如今已长得像棵小树,根须深入地下,枝干挺拔如柱。这些年,玉瓶里的灵气早已耗尽,但他仿佛还能听到芪娘的声音,在教他辨认药材,在说“人与天地相应”。</p>

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又回到了初遇芪娘的那天,风雪漫天,他从虎穴里救出那株黄芪,回头时,看见芪娘站在雪地里,对着他笑,像恒山的春天一样温暖。他想跑过去抱住她,却怎么也迈不开腿,只能眼睁睁看着她的身影渐渐模糊。</p>

醒来时,十虎觉得身子格外沉,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了。他叫来几个相熟的后生,他们都是跟着十虎学采药、学医术的。十虎把那些记满方子和经验的桑皮纸交给他们:“这些你们拿着,要记住,看病不能只看方子,要看人,看天,看时节。黄芪虽好,也不能随便用,阴虚的人用了会上火,湿热的人用了会腹胀,这就是‘七情’里的‘相恶’,药材配伍,要像做人一样,懂分寸,知进退。”</p>

后生们含泪点头,他们知道,师父是要走了。</p>

十虎又让他们扶自己到恒山的山坡上,那里的黄芪开得正盛,金黄一片。他坐在花丛中,呼吸着熟悉的香气,忽然笑了。他好像看见云层里有个黄色的身影,正对着他招手,是芪娘!她还是当年的模样,眼睛像泉水,笑容像阳光。</p>

“芪娘,我把黄芪种满恒山了。”他轻声说,声音轻得像风,“我把你的医道传下去了……”</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