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风峪·黄气根》(上卷)(2 / 2)

上卷三:药石罔效,元气渐散</p>

脱力疫像藤蔓,缠上了青风峪的每一户人家。</p>

老白把带来的药材全用上了。他说"气虚当补",用了黄芪(那时还叫黄耆)的"兄弟"党参,切片炖羊肉,可病人喝了,只觉得肚子胀,力气没添半分;他又说"气散当固",加了五味子、山茱萸,想把气"收住",结果病人更难受了,说"胸口堵得慌"。药渣堆在老槐树下,像座小山,可村里的人,还是一天比一天蔫。</p>

最惨的是老栓爷。他是村里的老药农,一辈子跟草药打交道,能叫出山里三百种草木的名字。如今他蜷在炕上,盖着三床棉被,还一个劲说冷。黄芪去看他时,见老人枯瘦的手抓着炕沿,指节白得像霜打后的芦苇。"黄芪娃"老栓爷喘了半天才说,"这病是'气'跑了人活一口气,气散了就像油灯没了芯"</p>

他从枕头底下摸出个布包,颤巍巍地递给黄芪。布包里是块干枯的根茎,黄澄澄的,断面有细密的纹路。"这是我年轻时在东山悬崖上挖的老辈人叫它'黄根草'"老栓爷的声音越来越低,"说它能'抓'住气那年我在山上摔了就靠它熬过来的"话没说完,老人头一歪,昏了过去。</p>

黄芪攥着那块干根,只觉得手心发烫。他闻了闻,有股淡淡的豆腥味,嚼了一口,甘中带点微温,咽下去,喉咙里竟有种暖暖的感觉,像喝了口热粥。"黄根草"他看着老栓爷昏迷的脸,又望向东山的方向——那里云雾缭绕,悬崖如刀削,是青风峪人不敢去的禁地。</p>

那天夜里,黄芪躺在土坯房里,听着隔壁传来的咳嗽声。那咳嗽声,弱得像风中的蛛丝,咳着咳着就没了声,过好一会儿,才又微弱地响起。他摸黑坐起来,摸到炕头的砍柴刀——刀把被磨得光滑,是他爹留下的。"不能等。"他对着黑暗说,"气散了,能抓回来;人没了,就啥都没了。"</p>

上卷四:踏破险峰,寻根问药</p>

第二天一早,黄芪揣着老栓爷给的那块干根,背着药篓上了路。</p>

陈婆婆拄着拐杖送他到峪口,往他药篓里塞了个布包,里面是烤得硬邦邦的红薯干,还有一小捆紫苏:"紫苏能散湿,路上嚼着。"她摸了摸黄芪的胳膊,"东山悬崖背阴,土是'黄褐土',渗水性好,那草喜干怕涝,定长在石缝里。记住,药有性情,你对它敬,它才肯帮你。"</p>

老白也来了,塞给他一张画着草药的纸,上面歪歪扭扭地画着株草:茎杆直立,叶片互生,顶上开着淡紫色的花,根粗如手指,标着"味甘,性温,入脾肺经"。"这是我根据老栓爷的话画的。"老白拍拍他的肩,"此去悬崖陡峭,万事小心。若寻到,多挖些根,带着泥土,能活。"</p>

村里的人也来了,李大爷扶着墙,王婶红着眼圈,连病得站不稳的孩子,都被大人抱着,在门口望着他。黄芪对着众人鞠了一躬,没说话,转身踏上了去东山的路。</p>

东山的路,比想象中难走。坡陡,长满了荆棘;雾大,五步外就看不清人影。他踩着湿滑的石头往上爬,裤腿被荆棘划破了,渗出血珠,他浑然不觉。走了约莫三个时辰,忽然闻到一股熟悉的气味——就是老栓爷那块干根的味道,淡淡的豆腥,混着山风,若有若无。</p>

他顺着气味找去,转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一处悬崖如刀削,壁上嵌着许多石缝,石缝里,竟真的长着一种草!茎杆有半人高,叶片绿得发亮,顶上开着串淡紫色的花,像挂着串小铃铛。最显眼的是根,从石缝里钻出来,黄澄澄的,粗如手腕,盘根错节,紧紧扒着岩石,像老龙的爪子。</p>

"找到了"黄芪的心跳得厉害。他放下药篓,拿出砍柴刀,小心翼翼地凿开石缝。石头硬,震得他虎口发麻;根须深,缠在石缝里,稍一用力就会断。他想起陈婆婆的话:"药有性情,你敬它,它才肯帮你。"于是他放慢动作,一点一点地刨土,一点一点地解根,额头上的汗滴在岩石上,晕开一小片湿痕。</p>

太阳偏西时,他终于挖出了一大捆黄根草,根须完整,带着湿润的黄褐土。他把草药放进药篓,忽然觉得腿一软——原来他自己也染上了脱力疫,刚才全靠一股劲撑着。他靠在悬崖边,拿起一段新鲜的根,咬了一口,甘味比干根更浓,咽下去,一股暖流从喉咙淌到胃里,原本发沉的四肢,竟轻快了些。</p>

"真的能补气"他笑了,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p>

下山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照着他的影子,长长地拖在山路上。药篓里的黄根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像捧着一篓星光。他知道,青风峪的灯,还没灭。</p>

(上卷终)</p>

(下卷将续写:黄芪归村施药、疫病消退、草药命名、以及后世对黄芪药性的探索,融入更多四气五味、归经配伍的中医智慧,敬请期待。)</p>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