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们小心翼翼地采着麻黄茎——他们记着巴图的话,只用手掐,不碰根须,掐完还顺手把周围的沙子拢了拢,盖住裸露的根。不一会儿,就采了满满三筐,青黄的茎秆在筐里堆着,透着股倔强的生气。</p>
巴图指挥着把草倒进大铜锅里,架在帐篷外的火堆上,用从驼队换来的铜壶,一趟趟从远处的海子(沙漠里的小水洼)打水添进锅里。</p>
“萨满,这草叫啥名啊?”有个牧民问。巴图想了想,这草长在沙里,像沙漠里的人参一样金贵,能救命,便说:“就叫它‘沙人参’吧,记着它是沙漠给咱的宝贝。”</p>
火堆“噼啪”地烧着,锅里的水慢慢开了,咕嘟咕嘟地冒着泡。一股奇怪的气味弥漫开来——有点像烧糊的干草,又带着点辛辣的苦,钻进鼻子里,呛得人直咳嗽,却奇异地让人精神一振。</p>
“这味……闻着就带劲!”巴特尔抽着旱烟说。</p>
煮了约莫两个时辰,锅里的水变成了黄褐中带点红的颜色,上面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像撒了把金沙。巴图用木勺舀出来,晾到不烫嘴,先给病情最重的阿古拉家的娃端去。</p>
娃的娘哆嗦着,把药汤喂进娃嘴里。药汤很苦,娃皱着眉头想哭,却被娘按住了。没过多久,娃的额头忽然冒出细密的汗珠,像清晨的露水打在沙砾上。接着,后背、脖子都湿了,他哼唧着翻了个身,关节竟能微微弯曲了,嘴里小声说:“娘,我想喝水……”</p>
“出汗了!真的出汗了!”娃的娘尖叫起来,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对着神山的方向磕头,“沙人参!救命的沙人参啊!”</p>
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整个部落。巴图赶紧把剩下的药汤分发给其他病人和生病的骆驼。喝了药的人,大多在半个时辰后开始出汗,有的汗多,有的汗少,但都觉得浑身的僵硬感松了,烧慢慢退了,关节也能活动了。那个膝盖硬得弯不了的汉子,喝了三碗药汤,竟能扶着帐篷杆站起来,试着走了两步。</p>
连那匹生病的公驼,灌了半桶药汤后,也抬起头,哼唧着甩了甩尾巴,蹄子慢慢有了温度。</p>
“神了!这沙人参真是神了!”牧民们围着那筐剩下的草,啧啧称奇。有人掐一段闻,有人试着嚼了嚼,龇牙咧嘴地说:“苦,还有点麻舌头,可咽下去,肚子里暖暖的,舒服!”</p>
巴特尔看着这一切,对巴图说:“萨满,山神的话真灵!这草不仅能治病,还真像山神说的,长在能固沙的地方——你看刚才采草的岩石旁,沙子都没被风吹走,全靠它的根网着呢!”</p>
巴图点点头,心里沉甸甸的:“山神赐药,是信得过咱。咱得记着约定,只采茎,不挖根,让它年年长,既救咱的命,又护咱的家。”</p>
第三章:立规护草,沙与人共生</p>
寒风怪退去后的第一个清晨,巴图带着部落的男女老少,来到采麻黄的岩石旁。沙地上的麻黄,被掐去茎秆的地方,露出短短的茬,却没伤着根,根须在地下依旧盘结,牢牢抓着沙子。</p>
“今天,咱在这里立下规矩,”巴图举起鹰羽杖,声音在空旷的沙漠里格外响亮,“这沙人参,是山神赐给咱的救命草,也是护着咱家园的固沙草。从今往后,采草要守三条规矩:”</p>
“第一,只掐地上的茎,绝不刨根,谁要是敢挖根,就赶出部落,永不许回来!”</p>
“第二,采的时候要留一半,让它能再长,不能贪多,得给明年留着;”</p>
“第三,采完要给草周围培点沙,帮它稳住根,别让风把根须露出来。”</p>
“我们答应!”牧民们齐声喊道,声音震得沙砾都动了动。巴特尔从怀里掏出一把小刀,在那块半埋的岩石上,刻下三个歪歪扭扭的符号:一个代表草茎,一个代表根须,中间画了个圈,意思是“茎可采,根要护”。</p>
从那以后,乌珠部落的牧民,采麻黄时都严格照着规矩来。他们把采回来的麻黄茎阴干了,储存在干燥的皮囊里,挂在帐篷的高处,谁家里有人受了风寒,关节僵硬,就取一点煮水喝,效果总是那么好。</p>
有个外来的驼队商人,见这草能治病,想出高价买麻黄根,说:“根比茎值钱,挖出来卖给药铺,能换十头骆驼!”</p>
巴特尔瞪了他一眼:“这是山神的约定,是咱部落的命根子,给一百头骆驼也不换!”商人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走了。</p>
那年冬天,又刮过几次白毛风,但有了麻黄,乌珠部落再没人被“寒风怪”困住。生病的人喝了麻黄汤,发发汗就好了;连骆驼受了冻,灌点药汤也能缓过来。</p>
开春后,被采过茎的麻黄,竟在沙地里冒出了新的嫩芽,一节一节地往上蹿,比去年长得更旺。巴图蹲在旁边,看着新抽的芽,笑着对巴特尔说:“你看,咱守了约定,草也守了约定,它长,咱活,这才是和沙漠相处的法子。”</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