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
有个叫小石头的孩子,发热到三十九度,喝了药就吐,父母急得直哭。清沅去看他,见孩子舌红苔黄,指纹紫滞,道:“这是‘暑湿蕴结,津气两伤’,与春疫的水热互结不同,暑邪更盛,津伤更重。”</p>
秦越道:“我在南方见过这种病,单用猪苓汤效果不佳,需加青蒿、荷叶清暑。”清沅点头:“青蒿能清热解暑,荷叶能升清降浊,与猪苓汤相使,既能利水,又能解暑,还不伤阴。”她特意将猪苓汤熬成稀粥状,加了些冰糖:“孩子怕苦,这样易入口,也能补点津液。”</p>
小石头喝了药粥,没再吐,傍晚时热退了些,夜里也能睡会儿了。清沅又调整药方,加西瓜翠衣(西瓜皮)清热解暑,芦根生津止渴:“西瓜翠衣得水气之精,能清暑热;芦根中空,能引水湿从小便出,与猪苓汤相须,解暑利水之力更强。”</p>
三天后,小石头的热全退了,又能在码头疯跑了。其他孩子也用了这个变方,都渐渐好转。家长们感激不尽,送来了自家种的西瓜、黄瓜。清沅笑着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猪苓汤会变通。它在春天能治疫,在夏天能解暑,就像洛水,春天涨水,夏天也不枯竭,总能滋养两岸。”</p>
秦越看着清沅给孩子们诊病,发现她用药很灵活:“你给不同孩子的药量都不一样,这是为何?”清沅道:“孩子的体质有强弱,病情有轻重,药量自然不同。三岁的孩子用成人的三分之一,五岁的用一半,这叫‘因人施量’。就像给小树浇水,大苗多浇点,小苗少浇点,才能都长好。”</p>
她把“猪苓汤加青蒿、荷叶治小儿夏季热”的医案记下来,详细记录了不同年龄孩子的用药量,还画了幅“小儿夏季热用药剂量图”,像个刻度尺,标注着年龄与药量的对应关系。秦越见了,赞道:“这样的记录,后人看了一目了然,真是用心。”</p>
清沅道:“仲景先师的《伤寒论》,不也详细记录了药量吗?‘猪苓去皮,茯苓各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滑石碎绵裹一两,阿胶炙一两’,铢两分明,就是怕后人用错。我不过是学先师的样子,把细节记清楚罢了。”</p>
第八回 医理辩论明真意 薪火相传着华章</p>
立秋后,洛水村举办了一场“医理研讨会”,附近的医者都来了,清沅、秦越、村医等围坐在一起,讨论猪苓汤的应用。村医提出:“猪苓汤能治淋症,五苓散也能治淋症,两者有何区别?”</p>
清沅道:“猪苓汤与五苓散都能利水,但猪苓汤偏于清热滋阴,治‘水热互结,阴虚有热’之淋;五苓散偏于通阳化气,治‘水湿内停,阳气不化’之淋。就像洛水,猪苓汤治的是‘水热湍急’,五苓散治的是‘水寒凝滞’,病机不同,用药也不同。”</p>
秦越补充:“柯琴说‘猪苓汤是利水之清剂,五苓散是利水之温剂’,一语中的。清沅姑娘用猪苓汤合增液汤、当归散,正是根据‘热’‘虚’的不同调整,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精髓。”</p>
有个老医者问:“我曾用猪苓汤治一水肿病人,反而越治越肿,这是为何?”清沅道:“请问那病人是不是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老医者点头。清沅道:“那是‘阳虚水肿’,猪苓汤性寒,用之则雪上加霜。需用真武汤温阳利水,才对证。这就是《伤寒论》说的‘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能见水肿就用猪苓汤。”</p>
讨论到深夜,众人意犹未尽。秦越对清沅道:“姑娘的《猪苓汤辨证录》已初具规模,不如我帮你整理成册,刊刻发行,让更多医者受益?”清沅喜出望外:“多谢秦先生!我还想加入猪苓汤的炮制法、配伍歌诀,让初学者也能看懂。”</p>
接下来的日子,清沅和秦越一起修订医案。清沅写下“猪苓汤配伍歌”:“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水热互结小不利,滋阴利水此方灵。”秦越则补写了“猪苓汤禁忌歌”:“汗多胃燥忌猪苓,阳虚寒凝莫轻用,辨证施治记心间,方能应手病自平。”</p>
他们还加入了药材图谱,详细绘制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的形态,标注采收时节、炮制方法。比如猪苓,图旁注:“立冬后采于枫根下,去皮切片,阴干,忌火烘、铁器。”阿胶注:“东阿产者良,蛤粉炒珠用,止血更效。”</p>
书成之日,洛水村的百姓都来祝贺。周先生虽仍卧病,却精神矍铄,他翻开书页,见女儿的字迹清秀有力,医案详实,批注精妙,老泪纵横:“沅儿,你把《伤寒论》的智慧,融入了洛水的烟火气,这才是最好的传承啊。”</p>
清沅捧着《猪苓汤辨证录》,望着洛水悠悠东去,仿佛看到仲景先师在云端微笑。她知道,这本书承载的不仅是药方,更是无数医者的经验,是五行生克的哲理,是对生命的敬畏。而猪苓汤,这味诞生于《伤寒论》的方剂,会像洛水一样,流淌不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医者与患者。</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