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魂苓语》 下卷(2 / 2)

老马却懂了。灵豕在说:血苓可以给,但不能坏了规矩,不能忘了那些牺牲的人。</p>

他拿着血苓去找王善堂,正撞见他们要往阵里扔火把。"住手!"老马大喝一声,举起血苓,"这是灵豕赐的药,够救你爹了!再闹,连这药都没用了!"</p>

王善堂看着血苓上的领章,愣住了。他爹年轻时也是兵,参加过北伐,对红军有种说不清的敬意。"这真是灵豕给的?"</p>

"是,也是那些红军英魂给的。"老马把血苓递过去,"记住,这药是救命的,不是发财的。用完了,给迷魂阵立块碑,记着里面的人。"</p>

王善堂接过血苓,手竟有些抖。他挥了挥手,让壮汉们撤了,对着迷魂阵的方向磕了三个头:"我知道了。"</p>

血苓送到王善堂爹嘴边时,老头已经快没气了。可药汤刚喂进去,他忽然睁开眼,说了句"红军来了",然后"哇"地吐出一大口黑水,肚子竟肉眼可见地瘪了下去。三剂药喝完,老头能下地走路了,见人就说:"是红军救了我,是红军"</p>

这事传开后,再没人敢打迷魂阵的主意。王善堂真的在阵口立了块碑,上面刻着"英魂安息"四个大字,还刻了串猪苓的图案,红纹缠绕,像条血脉。</p>

老马的红纹苓长得越来越旺,他把成熟的菌核分给周边的郎中,教他们配伍:"红纹苓性烈,得配甘草缓之;治水肿,加白术健脾;治黄疸,加茵陈清热。"他还在药圃旁盖了间小茅屋,门口挂着块匾,写着"苓心堂"——跟当年清溪村的药堂一个名。</p>

有天夜里,二柱子看见迷魂阵的瘴雾里,有个黑影站在碑前,像头野猪,又像个穿军装的人,对着"苓心堂"的方向拱了拱,然后慢慢走进雾里,没了踪影。</p>

"马伯,那是灵豕吗?"他问。</p>

老马望着雾里的红光,像是血苓在发光:"是,也不是。"他知道,那是红军的魂,是灵豕的影,是这片山的守护。他们没走,就在这阵里,守着血苓,守着规矩,守着人与自然的那份默契。</p>

七、年光流转 阵语传承</p>

一晃十年,老马的背更驼了,头发白得像阵口的雾。二柱子成了"苓心堂"的掌柜,不仅会种红纹苓,还能根据五运六气调方子:"今年木运太过,肝火旺,红纹苓得配菊花;明年水运不及,燥气盛,得配麦冬。"</p>

迷魂阵的瘴雾依旧浓,但不再让人害怕。附近的山民都说,那雾是活的,好人进去能看见路,坏人进去绕不出圈。有人在阵口捡到过血苓,不多,就一两颗,刚好够治家里的病人;也有人丢过东西,第二天准能在碑前找到,上面还沾着点猪苓的土。</p>

老马常坐在碑前,给路过的孩子们讲红军的故事,讲灵豕护苓的传说。"当年那些兵,饿肚子还想着救老百姓,"他摸着碑上的猪苓图案,"这红纹,是他们的血变的,得好好敬着。"</p>

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自称是历史研究员,从北京来,说要找徐向前部队掉队士兵的遗骸。"马大爷,您真见过他们的遗物?"他捧着笔记本,眼里闪着光。</p>

老马把那本识字课本给他看,年轻人翻到最后一页,忽然"呀"地叫了一声:"这地图!没画完的箭头,指向的是当年的红军伤员洞!"他说,史料记载,当年有个班的红军,为了掩护伤员,把他们藏在迷魂阵的山洞里,自己却牺牲了,"那些伤员,后来不知所踪"</p>

老马心里一动:"是不是有个山洞,里面有马灯?"</p>

年轻人愣了:"您怎么知道?史料里提过一句,说伤员洞里点着盏马灯,是老百姓送的。"</p>

真相像雾里的光,一点点透了出来:灵豕守护的,不只是血苓,还有那些伤员;红军遗骸旁的地图,是想告诉后来人,伤员还活着;那盏马灯,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信号。</p>

"他们是不是被灵豕救了?"二柱子问。</p>

年轻人翻着史料,眼圈红了:"史料说,后来有村民在迷魂阵外捡到过绷带、药瓶,上面还有猪苓的痕迹"</p>

老马望着瘴雾深处,像是看到了当年的情景:受伤的红军躺在山洞里,灵豕叼来猪苓给他们治病,用身体挡住瘴雾,直到他们康复,悄悄走出阵,隐姓埋名,成了秦岭的山民</p>

"找到了,都找到了。"老马笑了,眼泪却掉了下来。</p>

年轻人在碑旁立了块新碑,刻着那些掉队士兵的名字,还有句"红军精神,山高水长"。他临走前,老马给了他颗红纹苓的种子:"带回北京吧,让它在城里也长长,记着秦岭的故事。"</p>

种子后来种在了军事博物馆的院子里,竟真的发了芽,长出的菌核带着淡淡的红纹,像条连接着历史与现实的线。</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