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来得早,大雪封了山。李守义进谷时,雾谷的潭水结了层薄冰,猪苓藏在冰层下的腐土里,挖出来时带着冰碴,掰开来,断面比平时更白,像冻住的雪。他刚把猪苓装进篓子,就见野猪嘴里叼着块黑乎乎的东西走过来,放在他面前。</p>
那东西外皮皱缩,像块老树皮,是"附子",辛甘大热,能回阳救逆、散寒止痛。李守义恍然大悟:冬天阴气重,猪苓微寒,单用恐伤阳气,配附子能温阳散寒,制约猪苓的寒性,这是"七情"里的"相畏"——附子畏猪苓的寒,猪苓畏附子的热,却又能互相制约,让药性更平和。</p>
他带着附子回去,柳先生见了叹道:"生灵比人懂医道啊。冬天人阳气藏于内,用寒凉药容易伤阳,加附子正是'扶阳以利水',这才是顺应'冬藏'之道。"两人用猪苓配附子,治好了不少因寒饮引起的咳喘,药汤里飘着的热气,混着雾谷的冷香,在雪天里格外暖心。</p>
七、传承有道 雾语留痕</p>
李守义的名声渐渐传开了。不仅秦岭南北的药商来找他收猪苓,连西安府的大医馆都派人来请他去坐堂。可他舍不得雾谷,舍不得柳先生,更舍不得那头带金纹的野猪。他对来人道:"我就是个药农,懂的都是山里教的,离开这雾,离开这土,啥也不是。"</p>
他收了个徒弟,是狗剩。那少年自从娘病好后,就跟着他进谷采药,手脚勤快,心眼实。李守义教他认猪苓,不是看外形,而是闻气息:"真正的好猪苓,闻着有股雾谷的湿甜,不是土腥,是草木喝饱了水的香。"他教他采药的规矩:"只采露在外面的,藏在土里的留着,给野猪留三成,给明年留三成,咱只取四成。"</p>
狗剩问:"师父,为啥要给野猪留?"李守义指着潭边的蹄印:"这猪苓是人家先发现的,咱不过是借光。山里的东西,谁也不能独吞,独吞了,山神就收回去了。"</p>
那年秋天,雾谷来了个陌生的药商,带着几个壮汉,想把猪苓一网打尽。他们不听李守义的劝,拿着锄头在潭边乱挖,连带着蜜环菌的菌丝都刨了出来。李守义急得跟他们争执,被推搡在地。就在这时,雾谷的雾突然浓了起来,白茫茫一片,伸手不见五指。</p>
等雾散了,那几个壮汉傻了眼——挖出来的猪苓全变成了黑乎乎的泥块,药篓里空空如也。更奇怪的是,他们怎么走都离不开潭边,绕来绕去总回到原地,像是被雾困住了。直到李守义走过去,指着来时的路说:"顺着露水重的地方走,别踩那些刚冒头的猪苓苗。"他们才跌跌撞撞地出了谷,再也没敢回来。</p>
那天晚上,李守义梦见了那头带金纹的野猪。野猪对他说:"猪苓是雾养的,雾是山养的,山是人养的。人不敬山,山就收了雾;雾没了,猪苓也就没了。"他醒来时,发现窗台上多了块猪苓,比平时的大,断面的纹路像幅画,画着山、雾、猪和人,紧紧依偎在一起。</p>
柳先生年纪大了,眼睛渐渐花了,却总爱坐在药炉边,听李守义讲雾谷的事。老郎中说:"我年轻时以为医书是根,现在才明白,大地才是根,生灵是叶,医书不过是叶上的露珠。"他把那本《秦岭药谱》交给李守义:"你把猪苓的事写上去吧,别让后来人忘了,这药是咋来的,该咋用,该咋敬。"</p>
李守义接过药谱,在"猪苓"那页写下:"生于雾谷,野猪拱之,甘淡微寒,利水渗湿。采之有度,用之有节,顺天应人,方得始终。"写完,他把药谱传给狗剩:"记住,咱采的不是药,是山的情;咱用的不是药,是天的道。"</p>
八、苓香永续 雾语千年</p>
又过了三十年,李守义的背驼得像座小山,头发白得像雾谷的霜。狗剩已经成了壮年汉子,带着自己的徒弟进谷采药,药篓里的猪苓依旧饱满,药香混着雾的湿意,漫过秦岭的千沟万壑。</p>
柳先生早已作古,临终前他对李守义说:"猪苓的故事,不该只在石泉村传。你得让更多人知道,药是天地的馈赠,不是谁的私产。"李守义记着这话,每年开春,都会带着猪苓样本,走村串镇,教山民辨认,讲采药的规矩,说野猪引路的故事。</p>
有人问他:"那带金纹的野猪,真是山神变的?"李守义总是笑:"是不是山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教咱的理——山里的东西,你敬它一尺,它敬你一丈;你贪它一分,它就躲你十分。"</p>
那天他最后一次进雾谷,夕阳把雾染成了金红色。那头带金纹的野猪还在潭边,只是毛色淡了些,琥珀色的眼睛却依旧清亮。它见了李守义,用鼻子蹭了蹭他的手,像是在告别。李守义从怀里掏出块珍藏的猪苓,放在潭边的石头上:"我老了,走不动了,以后就靠他们了。"</p>
野猪用蹄子把猪苓推回给他,又拱了拱旁边的一株幼苗。那是株刚冒头的猪苓苗,嫩白的芽尖顶着露珠,在夕阳下闪着光。李守义明白了:野猪是让他放心,只要后人守着规矩,猪苓就会一直长下去,雾谷的雾也会一直淌下去。</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