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的使用和炮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历史演变情况(2 / 2)

- 传统工艺延续:枫斗炮制被纳入药典,规范为“取鲜茎,除去杂质,剪段,烘至半干,边烘边扭成螺旋形或弹簧状,干燥”,保留传统特色。</p>

- 现代加工技术:为提高药效成分利用率,开发了石斛饮片(切片干燥)、石斛粉(超微粉碎)、石斛提取物(纯化多糖)等,广泛用于中成药(如“石斛夜光丸”“养胃舒颗粒”)及保健品,实现“传统功效+现代制剂”的结合。</p>

- 临床应用的拓展:基于现代药理学研究(石斛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降血糖等作用),石斛的临床应用从传统的阴虚证(如慢性咽炎、糖尿病)拓展至肿瘤放化疗后口干、干眼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形成“滋阴不伤脾,清热不损阳”的现代应用特色,尤其在亚健康调理中广泛使用。</p>

五、历史演变的核心特征</p>

1 功效认知:从“补五脏”到“滋阴专药”</p>

早期强调“补虚强阴”的广谱作用,经明清滋阴学派发展,精准定位为“滋阴清热、益胃生津”,成为中医“滋阴法”的核心药材,体现了中医药“功效细化、靶向用药”的发展逻辑。</p>

2 炮制目的:从“纯净储存”到“增效保质”</p>

古代炮制以净制、便于储存为主(如去根、酒制),近代因道地品种发现形成枫斗工艺(保留黏液质),现代则结合成分研究优化工艺(如提取多糖),始终围绕“保留有效成分、增强临床疗效”的核心目标。</p>

3 品种发展:从“泛称”到“道地细分”</p>

从早期的“石斛”统称,到现代对铁皮石斛、霍山石斛等品种的精准区分,反映了中医药“辨品种、重道地”的用药智慧,为临床“按需选药”提供了科学依据。</p>

总结</p>

石斛的历史演变是中医药“实践-认知-规范”循环发展的典型案例:从汉代的初步记载,到明清的功效定型与炮制成熟,再到现代的品种规范与技术创新,其“滋阴生津”的核心功效始终贯穿,而炮制工艺与临床应用则随时代需求不断优化,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通过现代研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成为“传统药材现代化”的典范。</p>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