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苑金钗录:乾隆帝的石斛长寿秘》下卷(2 / 2)

这场宴席被写入《清实录》,连朝鲜使者都在《燕行录》中记载:“清帝八十岁,容貌如六十许,饮石斛茶,食石斛粥,盖以此养生也。”霍山石斛的名声,自此传遍东亚。</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第八回 耄耋犹射木兰围,仙草传承启后昆</p>

乾隆五十八年,八十七岁的乾隆帝赴木兰围场秋狝。出发前,嘉庆帝(时为皇太子)劝道:“父皇年事已高,不如在行宫休息。”乾隆却翻身上马:“朕还能弯弓,你且看着。”策马驰骋在草原上,他果然一箭射中奔跑的黄羊,随从们山呼“万岁”,声音响彻山谷。</p>

回宫后,乾隆对嘉庆说:“你以为朕靠的是力气?是‘阴液足’——霍山石斛补了四十多年,朕的筋骨还没‘亏空’。”他带嘉庆去御花园的“斛香园”,那里种满了霍山石斛,金茎翠叶,在秋风中摇曳。“你看这草,扎根石缝,不与百花争沃土,却能活上百年。治国也一样,需‘滋阴’(藏富于民),而非‘耗阴’(横征暴敛),方能长久。”</p>

嘉庆元年,八十九岁的乾隆帝禅位,成为太上皇帝。他最后一次召见霍山县令,赐“霍山石斛”四个大字的御笔,嘱咐:“要教百姓‘采三留一’(采三株留一株),别让这草绝了种。”县令回霍山后,将御笔刻在悬崖上,至今太平畈的“石斛崖”仍可见这四字。</p>

临终前,乾隆帝让嘉庆取来那只“金斛银壶”,摩挲着壶身的“霍山仙草”字样,轻声道:“朕这一生,平定准噶尔,编四库全书,不及这株石斛教朕的多——它让朕懂,‘滋阴’不仅是养生,更是治国的道理。”</p>

结语</p>

乾隆帝八十九岁的寿数,在帝王中独步古今,而霍山石斛的“滋阴”之力,恰是这传奇的底色。从六旬南巡的急症救治,到八旬千叟宴的共享盛宴,从七旬批阅奏章的清醒,到八旬木兰围场的弯弓,这株来自大别山的仙草,早已超越“药材”的意义,成为清代“顺应自然”养生观的象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长寿,不在灵丹妙药,而在“阴平阳秘”的平衡——如霍山石斛,附石而生,不骄不躁,方能历经风雨而常青;如乾隆帝,知“阴虚”而善补,终得福寿康宁。</p>

赞诗</p>

霍山米斛出岩阿,</p>

入主清宫岁月多。</p>

春煮香茶驱倦意,</p>

冬熬膏酒壮腰脚。</p>

千叟宴上汤初沸,</p>

木兰围场箭未蹉。</p>

莫道天年由天定,</p>

滋阴一语是真诀。</p>

尾章</p>

如今,霍山太平畈的石斛种植基地,仍沿用“乾隆古法”:清明后采茎,阴干后贮存,与当年御膳房的做法别无二致。故宫博物院的“金斛银壶”,每年吸引百万游客驻足,壶身上的纹路里,仿佛还残留着两百年前的石斛茶香。从帝王的御苑到百姓的餐桌,霍山石斛的故事,始终在诉说一个道理:最好的养生,从来不是追逐奇珍异宝,而是顺应自然、珍惜每一份草木的馈赠——正如乾隆帝所说,“滋阴”之道,不在奢华,而在日常。</p>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