葎草入药部位,主要有效成分,成分含量,现代药理作用(1 / 2)

葎草(huus scandens)在传统中药中多以全草入药,但现代研究发现其不同部位(叶、茎、根、花等)的有效成分组成及含量存在差异,相应的药理作用也略有侧重。以下结合现有研究,分部位介绍其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特点及现代药理作用:</p>

一、叶部(主要入药部位之一)</p>

主要有效成分</p>

- 黄酮类:含量最高,是叶部的核心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芹菜素及其苷类(如槲皮素-3-o-葡萄糖苷)。</p>

- 酚酸类:绿原酸、咖啡酸、对香豆酸等,以绿原酸含量较高。</p>

- 挥发油:含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等萜烯类成分,以及少量醛类、酮类。</p>

- 此外,还含少量三萜皂苷(如齐墩果酸型皂苷)、氨基酸及微量元素(铁、锌等)。</p>

成分含量特点</p>

- 黄酮类成分在叶中含量显着高于茎和根,其中槲皮素含量可达01~05(干重),山奈酚约005~02;</p>

- 绿原酸在叶中的含量约03~08(干重),随生长季节变化,花期叶中含量最高;</p>

- 挥发油含量较低,约005~01(鲜重),主要集中在叶片的腺毛中。</p>

现代药理作用</p>

- 抗菌抗病毒:叶提取物(尤其黄酮类和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白色念珠菌及流感病毒(h1n1)的抑制作用最强,是全草中抗菌活性的主要贡献部位;</p>

- 抗炎与抗氧化:高含量的黄酮和酚酸可通过清除自由基(dpph、abts)、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6)释放,显着缓解皮肤炎症、呼吸道黏膜炎症(如咽炎、扁桃体炎);</p>

- 止痒与皮肤保护:外用时,叶部提取物可抑制组胺释放,缓解湿疹、皮炎引起的瘙痒,常用于外用洗剂。</p>

二、茎部</p>

主要有效成分</p>

- 萜类化合物:以三萜皂苷(如β-谷甾醇、豆甾醇)为主,含量高于叶和根;</p>

- 黄酮类:与叶部成分相似,但总量较低(约为叶部的1/3~1/2),以槲皮素苷为主;</p>

- 纤维素及多糖:含量较高,多糖具有一定免疫调节活性;</p>

- 少量酚酸类(绿原酸含量约01~03,低于叶部)。</p>

成分含量特点</p>

- 三萜皂苷含量约02~06(干重),茎秆木质化程度越高(老茎),皂苷含量略高;</p>

- 黄酮类总量较低,且以结合态苷类为主(游离态较少),生物利用度略低于叶部。</p>

现代药理作用</p>

- 抗炎与免疫调节:三萜皂苷可抑制环氧合酶(x-2)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生成,对关节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缓解作用;</p>

- 利尿辅助作用:茎部水煎液中的多糖成分可协同促进尿液排泄,辅助增强全草的利尿功效;</p>

- 膳食纤维相关作用:茎部多糖在体外实验中可促进肠道益生菌增殖,潜在调节肠道微生态(研究较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