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割瘴记·藤刺破氤氲(2 / 2)

第三卷:五运六气应瘴候,藤性随天巧变化</p>

(一)太阴湿土司天年</p>

嘉靖十七年是“太阴湿土”司天,武夷山的雨比往年多,瘴气也更黏腻。阿木发现,这年的割人藤叶片格外宽大,背面的绒毛更密。“湿土当令,藤叶长得壮,燥湿之力也强,”他教山民多采叶,配苍术、厚朴,“就像用厚布吸潮气,今年的叶子能吸更多瘴毒。”商队后续遇到的“湿瘴”,用此药果然见效更快。</p>

(二)少阳相火在泉时</p>

孟夏属“少阳相火”在泉,暑热与湿气交织,瘴气带热毒,人患热淋时尿色更红。阿木取此时的割人藤,与黄连、栀子同煎,“火气盛时,藤叶的苦味也重,能清火气,就像用凉水浇灭火堆。”有个山民被蛇咬伤,伤口红肿,阿木用鲜叶捣敷,竟能止痛消肿——此乃“火能克金”,热毒属火,藤叶得火气,反能泻火解毒。</p>

(三)岁木太过风瘴起</p>

次年是“岁木太过”,春风强劲,夹杂着花粉形成“风瘴”,人患病时多伴头痛、尿涩。阿木采初春的嫩藤,配防风、荆芥,“木气盛时,嫩藤得风气,能祛风瘴,就像用风吹散雾气。”他让上山的山民,把嫩藤编成手环戴上,“藤能挡风,就像给身子加层篱笆。”</p>

(四)阳明燥金加临月</p>

秋分后“阳明燥金”加临,瘴气变得干燥,人患“燥淋”——小便短赤、尿道干涩。阿木取此时的割人藤,与麦冬、玄参同用,“金气盛时,藤茎坚韧,能润燥,就像给干裂的土地浇水。”他还发现,此时的藤条烧成灰,能治疗皮肤干燥瘙痒,“灰属金,能生水,润燥止痒。”</p>

(五)五运流转藤性变</p>

阿木将观察到的规律告诉山民:逢土运年,根须壮,重用根;逢火运年,叶片茂,重用叶;逢木运年,藤条旺,重用藤;逢金运年,刺锋利,带刺入药;逢水运年,汁液多,取汁外涂。“藤跟着天变,人跟着藤变,”他说,“这才是顺天。”</p>

第四卷:四气五味辨藤性,归经入腑断瘴根</p>

(一)苦寒清泄治热淋</p>

阿木与山民总结割人藤性味:叶味苦,性寒,气烈,如喝浓凉茶。“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他说,“专治瘴气引起的热淋,就像用冰块镇住滚汤。”取夏叶五钱,煎水加蜂蜜,病人服后片刻,便觉尿道清凉,尿色由红转黄——此乃“苦寒入膀胱经,直泻湿热之毒”。</p>

(二)辛涩发散透表瘴</p>

初春的嫩藤,味辛带涩,性微温,像山椒的微辣。“辛能发汗,涩能固表,”阿木用嫩藤煮水,给刚染瘴气的人喝,“让瘴气随汗出来,又不让汗出太多。”有个孩童外感瘴气,发热无汗,喝药后汗出如珠,热退尿通,“这藤懂分寸,就像畲族妈妈给孩子盖被子,既保暖又不闷汗。”</p>

(三)甘淡渗利消水肿</p>

割人藤的老根,经酒蒸后味转甘淡,性平和,像山里的清泉。“甘能补,淡能渗,”阿木用根炖排骨,给瘴气引起的水肿病人吃,“补而不腻,利而不伤,让湿气从小便慢慢走。”有个老妪肿得穿不上鞋,吃了半月,竟能下地干活——此乃“甘淡入脾、肾经,健脾肾而利水湿”。</p>

(四)酸涩收敛止滑脱</p>

深秋的割人藤籽,味酸涩,像未熟的野葡萄。“涩能收,”阿木将籽炒香,给瘴后腹泻的人吃,“止住滑脱,又不致便秘。”他强调:“收涩得配理气药,就像用绳子捆柴,太紧会断,得松紧要当。”这体现了“涩中带通”,防敛邪太过。</p>

(五)归经有序治三焦</p>

阿木发现,割人藤各部归经分明:叶入上焦(肺),散瘴气之源头;藤入中焦(脾),化脾胃之湿浊;根入下焦(肾、膀胱),利水道之淤塞。治全身瘴毒时,全草同用,“上散、中化、下利,像给三焦开了三扇窗,让瘴气从各处出去。”</p>

第五卷:七情配伍增效能,相须相使破瘴网</p>

(一)相须鱼腥草,双剑斩瘴毒</p>

阿木发现,割人藤配鱼腥草,祛瘴效果翻倍。“割人藤清湿热,鱼腥草散痈毒,”他说,“俩草是一对好兄弟,像两把剑,一起劈开瘴气的网。”商队后来过瘴区,必带这两味药,煮水当茶,再无人患病——此乃“相须为用,功效叠加”。</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