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定山临行前来同林岁安道别,交给林岁安一个荷包。</p>
粉色的细棉布荷包上绣着两只春燕,那燕子虽不说栩栩如生,瞧着也算有几分样子。</p>
“这是阿喜做的针线?”林岁安瞧着手里的荷包,有两分惊喜。</p>
“阿喜才学多久?就能绣这些小的花样子了?”</p>
林定山的笑中带着两分憨厚和自豪。</p>
“喜儿学得十分用心,且你阿娘说她坐得住,手上活儿也细致,只是比你当年要差着些。”</p>
林岁安反复瞧了两眼手中的荷包。</p>
针脚还算平整均匀,绣的春燕虽粗糙了些,但毕竟只是初学者。且林岁喜是真‘初学’,林岁安是有一些基础的,当然不能比较。</p>
阿喜这样已经十分难得,阿娘的绣工只是寻常,阿喜却能做成这样,可见是有些天赋的。</p>
林岁安交代阿爹林定山,归家后,将阿喜送到县里的绣坊去拜师学绣艺。</p>
林定山点了点头。</p>
“上次你来信说了,我同你阿娘便去县里问过,那老师傅只收六岁以上不需要人照顾的孩子。阿喜还差着些年岁,等明年大了些再送去你阿娘才放心。”</p>
闻言,林岁安便点了点头,又给了林定山五两银子。</p>
“若是县里的老师傅能瞧上阿喜,这些银钱便给阿喜做束修。”</p>
林定山不肯接,他上次跟着赵兴昌和张成业一起拿了五两银子的本钱,买了些货回去卖。</p>
因着赵兴昌和张成业照顾,林定山将来回路上的花销都除了,还赚了一两多银子。</p>
这次不仅将现有的六两多银钱一起带了来,慧娘还让他同赵兴昌借了二两,又从小舅子张成业那里借了一两多,凑了十两整。</p>
成业已经给他算过了,这次回去,他大概能赚四五两。</p>
他本钱少,不过慢慢儿来,一年能跑上三五趟,也能赚不少银子。</p>
等入冬后空闲了,之后再跑两趟,明年喜儿学绣艺的银钱便有了。</p>
且他同慧娘一起去县里打听了,那老师傅收徒,有两条路子。</p>
一是,一月交五十文钱,管吃住。且布料针线都有绣坊出,当然做的绣品也归绣坊所有。</p>
若是学得好,绣品卖出了高价,也能得些奖励。</p>
只是学艺期间,要负责在绣坊做一些杂务,来抵消束修。学成后,还要在绣坊免费做三年绣娘。</p>
三年后,若是依旧留在绣坊,卖出去的绣品绣坊便给绣娘分红。</p>
二是,一月五百文钱束修。</p>
其它的同五十文钱束修的没有区别,只是不用做杂务抵束修钱。学成了便可离去,也不用给绣坊做免费绣娘。</p>
肯花时间和银钱送女孩儿去学手艺的本就少,绣坊师傅才想出第一条这样的法子,好叫那些家里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银钱的,也能少花些银子学上手艺。</p>
且收的学徒都是年岁小的,六七岁送着去,学个三四年,便能有些成就。哪怕再做三年绣娘,归家也不过十三四岁,还能凭着绣艺给家中赚几年银子。</p>
以后说亲时,聘礼也会高许多,怎么说都是门划算的买卖。</p>
会盘算的人家,便想着将家中的女孩儿送着去学些立身的本事,家里也能得许多好处。</p>
只是那绣坊师父要求高,也不是人人都可去的,必须得有些天分的才会收做弟子。</p>
想起以前在家时,阿娘也曾说过要送她去绣坊学几年。</p>
当初若不是张慧娘的那一场病,林岁安说不得现下正在那绣房里做学徒。</p>
以后做一名绣娘,想来也是一条顺遂的出路。</p>
林定山自己能赚钱了,自不会再要林岁安的银子,只叫她自己攒着,留作体己。</p>
林岁安便不再强求,只是买了些布匹和景州城特有的吃食,叫阿爹带回去给家里和舅舅家分一分,也给赵伯伯家送些礼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