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管当前弹药储备消耗了多少。</p>
打了胜仗,压制了古德兵团,你们苏维帝国就得给老子补充物资。</p>
不然这胜仗不是白打了?</p>
诺维科夫上校站在一旁,脸上满是无奈。</p>
他知道李峰的脾气,一旦决定的事,很难更改。</p>
只能硬着头皮再次向后勤部提交物资补充要求,电报里详细罗列了炮弹、步枪子弹、罐头等物资的数量,每一项都标着 “急需”。</p>
后勤部的回电很快传来,依旧是推诿扯皮的话语,说什么前线物资紧张,需要统筹分配。</p>
诺维科夫拿着电报,只能苦笑。</p>
这些应付式的理由可打发不了李峰,还得继续要下去,必须拿到后勤部的允可为止。</p>
另一边,周卫国带着20万预备役兵力,正往前线靠拢。</p>
预备役的战斗力不值一提,如何把这些兵力训练出来,在战争中迅速磨练,非常考验手下的指挥水平。</p>
李峰让他降低了行军速度,充当一次拉练。</p>
每天行军途中抽出两个小时进行射击训练和战术演练</p>
不用着急拉到前线来,多多的训练新兵。</p>
部队延缓攻势,一直等到了物资供应的批条后。</p>
第二天一早,五个坦克师压在正面,来了一场光明正大的进攻。</p>
坦克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履带碾过地面,扬起滚滚尘土。</p>
坦克师的威慑力十足,与汉斯帝国的精锐硬碰硬。</p>
双方的炮火率先展开对轰,炮弹像雨点般落在对方的阵地,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冲天。</p>
坦克集群在炮火的掩护下向前推进,汉斯帝国的坦克也不甘示弱,迎了上来。机枪的扫射声和炸弹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p>
战斗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下午,连续的进攻让敌军防线摇摇欲坠。</p>
不得已从大本营分出兵力支援阵线。</p>
如果李峰想,完全可以选择从南北某个战线突破进去,给被包围的西南方面军打开一条通道。但他没有这么做,他要的是彻底拖垮第二装甲集群。</p>
双方酣战一天,各有损失。</p>
整体战损比接近1:1,拥有旗鼓相当的坦克数量,拥有旗鼓相当的火炮,以及旗鼓相当的基层步兵火力。</p>
仔细算一算的话,汉斯帝国的损失还要更大一些。</p>
毕竟他们是经过了连续苦战,士气跟战斗力有所下降,装备损耗较大。而李峰的部队是首次投入战斗,士气高昂,装备也相对完好。</p>
“难缠,难缠,十分难缠。”</p>
这是古德司令给学生的定义。</p>
这位经验丰富的司令官,扑在密密麻麻的作战地图上,额头的皱纹更深了一些。</p>
李峰带着 25 万兵力,像一块牛皮糖,将他牢牢地纠缠在了五六十公里的阵线上。如果想包围这批兵力,需要投入更多部队,可现在他的兵力本就紧张,显然是不太现实的。</p>
分兵进攻的意义就在这里。</p>
战线拉宽,稀释装甲集群的威慑力。</p>
偏偏第二装甲集群后方是西南方面军,没办法肆无忌惮的发起闪电突袭。</p>
他们擅长的快攻手段,受局势的压迫,变成了阵地攻防战。</p>
这不是装甲部队擅长的战术,装甲部队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和冲击力,在阵地战中,只能像步兵一样一点点推进,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p>
“将军,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 一名参谋忧心忡忡地说,“我们的油料和弹药消耗太大,再这样耗下去,恐怕撑不住。”</p>
他们已经被李峰拖入了泥潭,想拔出来都难。</p>
既然第二装甲器群的阵线不稳,这时候应该把西南方面军抽出一部分兵力,用于夹击古德兵团,形成两面压制的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