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党争并不是偶然出现,而是和内阁的设立崛起息息相关。</p>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p>
大明朝廷的斗争史,实际上分成三个阶段,文武之争,阁部之争,党争。</p>
文臣斗倒了勋戚,内阁就开始和六部争权。</p>
后来出了一个张居正,把六部压的没脾气,内阁自己就开始结党内斗。</p>
斗着斗着,大明王朝就没了。</p>
所以大明的党争,实际上始于内阁。</p>
六部掌握朝廷的实权,内阁想要权压六部,就只能通过拉拢朝廷官员。</p>
同时,内阁肩负着调和内外的职责,本身就需要和外朝的诸多大臣打好关系。</p>
天时地利俱在,自然而然的便会结党。</p>
这一点,朱祁钰十分清楚。</p>
但是,若因为担心结党,就打压内阁,也不可取。</p>
老朱家的皇帝是什么性子,朱祁钰见得多了。</p>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内阁是加强了皇帝对于外朝的控制。</p>
所以即便他不做,后来人也会做。</p>
朱祁钰没记错的话,内阁被进一步重用,正式出现首辅次辅的界限,也就是在天顺年间。</p>
这和谁做皇帝没关系,只是因为朝廷需要。</p>
所以作为皇帝,他还是需要扶持内阁。</p>
而且不仅如此,只有在他手里摸索出一套可以遏制党争,限制内阁的体制,他才能放心。</p>
党争固然可怕,但是就内阁对于国家的作用而言,实际上是利大于弊。</p>
六部,内阁,司礼监,是一个稳定的政治体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朝廷的正常运转。</p>
六部和皇帝这个政治体制,只有两头,太不稳定。</p>
要么是皇帝权压六部,任意妄为,把国家立刻就作没了,如他那个倒霉哥哥。</p>
要么是六部压过皇帝,重新回到宰相时代,甚至诞生权臣。</p>
当然,有太祖的禁令,大概率不会。</p>
但总归来说,双方都没有退路,矛盾一起,必有一方被压制。</p>
内阁就能很好的缓解这一点。</p>
所以现阶段来说,加强内阁是必要的。</p>
内阁的存在不是错误,如果它只是一个调和内外的机构,那么有利无弊。</p>
错误在于,它越过了六部,成为了实质上的百官之首。</p>
六部是不会结党的,因为六部各有实权,这份实权人人想要,根本结不成党。</p>
但是内阁可以。</p>
因为内阁沟通内外,和外朝并无太多权力上的交叉,所以才可以和六部当中的官员结党。</p>
想要遏制党争,治标的法子,是保持六部的超然地位,打压内阁。</p>
但是内阁大多数时候,是站在皇帝这边的,这相当于自断臂膀。</p>
所以想要治本,就得从根上来。</p>
孟子说的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p>
这帮文臣,就是过的太安逸了。</p>
想要遏制党争,只要保持好勋戚武将的地位,六部和内阁,自然而然的就会联合起来对抗勋戚。</p>
没有所谓的阁部之争,也就不会有党争的内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