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入职(1 / 2)

第一天工作结束,我和新来的另一个同事下班一起往楼下走,他对我说他打算辞职不干了。</p>

“姐姐,我觉得我不适应这里,第一天就什么都自己做,还学一大堆东西,感觉不正规,我明天不来了。”</p>

“这不很正常吗?第一天肯定要学习适应一下啊,过几天就好了。”我试图劝他。</p>

“算了吧,本来我也不想干,这里我不喜欢,你好好干吧姐,感觉不行你也赶紧走。”</p>

“好的,那再见了。”</p>

一面之缘的九零后小男生就这么走了。第二天,只剩下我和新领导两个人。过了两天,又从总部来了一个女孩子,也是六零后,和男领导搭档。</p>

我遵循着外派院的称呼,喊男领导刘老师,女的喊瑞瑞。他俩都比我小,对我很是尊重,我也做好自己该做的。</p>

他们说这边配置也就四个人,这边孵化器比较小,项目的运营费本身就给的不多,撑不起太多人。也就是说,除了我们三个,再招一个人就齐了。</p>

他们俩希望我调动本地资源,把企业吸引过来,可是明明他们当初中标时候管委会给他们签约的目标是希望他们带动外地的企业过来创业或迁址。而他们,没能当回事,只想着简单的完成企业数量,就高枕无忧了。</p>

然而,南北方的差异就在于,南方适合做生意,北方喜欢玩政治。两个九零后年轻人,习惯了央企的轻松工作,以为和二三线城市的孵化器模式一样,随便靠本地人资源关系就能吸引一堆企业,填满了就完成任务了。</p>

可这是在天津,是总部第一个在北方一线城市布局的项目,而且我看了他们的合同,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每年要搞50场以上的大型活动;十三层楼近两万平米的面积,一年内入住率要达到85%以上;入驻的企业,还不能是本区域内的,至少要跨区甚至跨省,最好是外地的,这就需要出差产生差旅费;还要搞一到两家外地龙头企业入驻,这就需要总部的支持;还有每年调研100家以上的企业,又涉及差旅费;还有知识产权和政策申报的指标,雏鹰国科小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几十家等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