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不是没看出来贾母的不虞,不过原红蕖确实是没什么可以指责的。</p>
再则原红蕖也不是什么奴才身,人家是林黛玉的高级教师,不过挂个教养嬷嬷的名头而已。</p>
王熙凤才不怕将原红蕖捧的高高的,最后会摔下来。</p>
她的认知中,原老师就配站在那样的高度上,别人想要站上去,还没有那本事呢!</p>
溶月院里面,并没有因为原红蕖不在,下人们就有所松懈。</p>
她们的事情多着呢!</p>
今天日头好,正适合晾晒。</p>
一路从扬州过来,都是坐船,行李就算没有受潮,也要多晒晒,免得生虫了。</p>
姑娘的书籍字画是最要紧的,要一本本摊开了晾,等晾好收起来时候,还要再用药草熏一遍,才好保存。</p>
昨天姑娘说这院子和扬州家里有些相似,但是少一架能靠着读书小憩的秋千。</p>
他们早上去问过了二奶奶,回来便领了工具,找了合适的位置,开始挖起了地基。</p>
至于秋千,也有出门采买的徐妈妈等会儿一起给买回来。</p>
这东西简单,木匠铺子里头,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做出来。</p>
原嬷嬷说最近虽然乍暖还寒,但是春天要种下的花儿,现在也可以育苗了。因此专管院子里花花草草的秋婆子,也开始整理起土地来。</p>
现在院子里头只有梅花,看着还算热闹,等梅花谢了,这院子一时青黄不接,就有些光秃秃的难看,秋婆子整理好土地,准备去和荣国府管花草的婆子们交流一下,看看京城这边春季什么花草开花早,顺便也去寻找一些花苗或者种子。</p>
贾母在溶月院前后视察了一番,并没有发觉有下人偷懒耍滑,反而看起来比府里面其他地方的下人,做事情更为卖力,她们是实心实意的为黛玉在打算,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着黛玉为中心。</p>
当初贾母手下有一个这样的丫鬟珍珠,也是个这样的人,她觉得可靠,就将珍珠给了宝玉,就是现在的袭人。</p>
而今溶月院里面,一院子的下人都是实打实的伺候黛玉,她还有什么不放心?</p>
贾母随便叫了几个婆子来问话,婆子们的回话也都是中规中矩,不过有一点她们说的似乎都是一致。</p>
“回老太君,我们是我家夫人在的时候,就跟着伺候姑娘的,这些规矩也都是夫人给定下来的。原嬷嬷照顾姑娘之后,并没有改什么规矩,只不过原嬷嬷要求我们,把事情做的更为精细一些。”</p>
贾母满意地点了点头,既然这规矩是自己女儿定下的,原红蕖只是督促人,在敏儿去世之后还能将这些人管理的服服帖帖,原红蕖也算是不错了。</p>
“很不错,你们都是好的,原嬷嬷也不错。”</p>
王熙凤暗暗松了一口气。</p>
在王熙凤看来,贾母才是荣国府最高的权力执行者,只要能得贾母的首肯,原红蕖在这府里头才能算真正的有一席之地。</p>
看到贾母露出笑容,林黛玉也献宝似的,将自己这些天学着打的一条事事如意的络子,拿出来献给贾母:</p>
“外祖母,这是我第一次打这样复杂的络子,这图案和配色,都是我自己选的,您看着可好?”</p>
贾母接过络子,一旁的王熙凤眼尖,先惊讶道:</p>
“哎呦呦,这一样的金色,还分深色浅色,这绿色用了浅绿松绿......这么个小物件怕是有十多种配色吧?”</p>
“凤姐姐眼神真好,用了十九种颜色的线。”黛玉有些小小的骄傲。</p>
贾母揽着黛玉,又将那络子翻来覆去的看了一会儿,才赞叹:</p>
“好孩子,难为你心思这样细腻,这一根络子,我十分喜欢。不过往后别再耗费这样大心神做这样的东西了,还是要以身体为重。”</p>
“老太太,”王熙凤说道:</p>
“您瞧瞧林妹妹这体格,这哪里像是身体不好的。妹妹,如今可还吃药吗?”</p>
“早就不吃了,嬷嬷说是药三分毒,如今是以食补为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