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启倒也不是那等迂腐之人,学生既不说,他也就不强逼着。</p>
“你将李门和都察院搅得天翻地覆,得罪了不少大臣,又使得晋王全家流放,得罪了宗室,纵使是陛下亲自将你召回京,想要留于京中,怕也不是易事。”</p>
说到此处,崔明启就觉牙疼。</p>
朝中最有权势的就是文官,最能向陛下施压的是宗室,寻常人得罪哪方都得不了好,沈逾白竟能同时得罪双方,这惹事儿的本事实在难以让人望其项背。</p>
“你怎的就这般招人恨?”</p>
崔明启几乎是咬牙切齿。</p>
沈逾白正色道:“都指挥佥事张大人对学生很推崇。”</p>
崔明启深吸口气,良久才开口:“你也就剩下武官暂未得罪了。”</p>
以他这学生的性子,保不齐哪日就把武官也得罪。</p>
崔明启便颇觉头疼。</p>
学生总归要给先生惹事,譬如意气用事打架伤了人,又或者写的文章犯了禁忌一类,先生们就得忙着给他们收拾烂摊子。</p>
轮到他,学生倒是不闯这些祸,可一出手不是首辅就是亲王,使得他半夜睡觉都会惊醒。</p>
不过……</p>
他长长吐出口气,将杯子往石桌上一放:“不遭人妒是庸才,得罪也就得罪了。”</p>
沈逾白见先生那般视死如归,心中不忍,就道:“老师大可放心,学生的家当已尽数拖回京中,就不想再费力出京了。”</p>
崔明启嘴巴张张合合,终于还是没忍住:“此话该为师说。”</p>
“此事并不需劳烦先生,学生在通府所做之事并非只得罪人。”</p>
沈逾白将一精致木盒拿出,推到崔明启面前。</p>
崔明启心中想着,在地方上能得到什么来抗衡两大势力的围剿?</p>
待揭开盖子,看到“万民书”三个字,两边眼皮就如同跳舞一般不肯停歇。</p>
嘴角越翘越高,嘴上却是问道:“不该送万民伞吗,怎的是万民书?”</p>
不等沈逾白应话,他仰头“哈哈”大笑几声,手掌重重拍在沈逾白的肩膀上。</p>
“算了,这些不必计较。徒儿你实在出息,竟能得万民相护,留京之事为师就不用受累了。”</p>
这个学生好,自己惹的事自己收拾烂摊子,他这先生也太省事了。</p>
沈逾白只觉肩膀被重锤敲击,便想着往后必不提前告知先生这些事。</p>
崔明启的欣喜只持续到看见赶马车的王虎:“你怎的敢带着他在京中随意走动?你就怕那些落马官员不记恨你是吧?”</p>
这王虎就是当日在城门口找李庆芳的血人。</p>
被李府请出来后,就拿着沈逾白的信物躲进了崔家。</p>
有崔明启护着,李庆芳才找不到人。</p>
如今朝中许多人以为是秦诏在幕后谋划,逼得李庆芳与晋王相斗,为此不少李门中人不服秦诏,事事与秦诏作对。</p>
若让他们瞧见这血人乃是沈逾白的人,那些仇恨都要落到沈逾白身上。</p>
落马的官员虽多,然他们有同科、同乡、师承,还有族人,若让他们记恨上,必然是要与沈逾白敌对。</p>
如此危险之事,他这个好徒儿不仅不规避,竟堂而皇之地领着王虎四处招摇?</p>
沈逾白道:“既已得罪了那许多人,再得罪一些又何妨?”</p>
顿了下,他缓缓开口:“纵使神兵利器,一旦生了锈敛了锋芒,便会被厌弃。”</p>
会自保的官员已够多了,陛下将他召回来,必不会是为了让他当守成之官。</p>
陛下已快到不惑之年,对于一个帝王来说,这个年纪属实不算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