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此处,太后如何能猜不到那通城州有问题。</p>
“临海官员也都装聋作哑?”</p>
天元帝冷笑:“那处俨然已成一摊死水,仿若已不是我大越疆土。”</p>
太后立时就想到外面跪着的言官,脸色大变:“这背后之人……”</p>
天元帝道:“唯有沈六元可搅动那一潭死水,背后之人黔驴技穷,便来向朕施压,莫不是以为朕就比沈六元好对付?”</p>
太后沉默半晌,才道:“可如此多言官跪在御书房外终归不是办法。”</p>
“朕登基第六年了,也该露出峥嵘了,否则朕真就成了傀儡。”</p>
天元帝已然恢复了天子的威势。</p>
以往他总是平衡多方势力,还是头一回与言官正面对上,若他们一跪他就屈服,往后岂不是彻底被拿捏?</p>
太后却忧心忡忡。</p>
这里头可是有不少老臣,若有个好歹,史书还不知该如何写天元帝。</p>
出了御书房,太后并未离开,而是让人端了椅子过来,就坐在臣子们旁边。</p>
虽已过了正月,京城的风依旧刺骨。</p>
众人皆劝太后离开,太后却道:“你们若不离去,哀家纵使回宫也不得安宁,倒不如在此处陪众位大人。哀家一妇人总归是不懂朝政,也只能如此。”</p>
言官们便是一惊,互相对视一眼,依旧是谁也不起身。</p>
崔明启得知此事,却是暗暗松了口气。</p>
太后何等尊贵,有她陪坐,言官们跪在御书房外的威压就降了一半。</p>
不过太后年纪不小了,言官中也不乏年纪大者,若时间拖长了,必要出事。</p>
需得尽快想办法破局。</p>
崔明启在揪掉十来根胡子后,终于做了决定——弹劾李庆芳。</p>
言官可谓李庆芳手里的刀,他指向谁,言官们便是一拥而上。</p>
言官们能闹出如此大的动静,若说李庆芳毫不知情,崔明启是绝不信的。</p>
作为一个三品官员,去对付首辅实在勉强,可如今也唯有此法能破局。</p>
崔明启倒也并非不信沈逾白这个徒弟有后招,只是他远在通城州,等他的后招过来,黄花菜都凉了。</p>
左右弟子已经把李庆芳得罪了个彻底,也不差他这个老师。</p>
第二日,崔明启当朝弹劾首辅李庆芳结党营私,排除异己。</p>
一个刚升上来的户部右侍郎竟就敢当堂弹劾李庆芳,纵使李庆芳能忍,李门众人也不能忍,当堂就与崔明启吵起来。</p>
崔明启一个人当然是吵不过,这不还有次辅于达吗。</p>
去年于达可是被李门逼得差点辞官,如今见崔明启弹劾了,必要帮上一帮,纵使不能伤到李庆芳,也能出口恶气。</p>
朝堂就这般吵成一团,崔明启与于门跟李门吵成一团,那李门中人甚至撸袖子,崔明启自是不会客气地露出自己厚实的臂膀,李门众人便信奉起君子动口不动手。</p>
而弹劾沈逾白的言官们还跪在御书房门口没起呢,等天元帝上完早朝回来,身后还跟着一群吵个不停的大员。</p>
其中以崔明启嗓音最嘹亮,颇有带着千军万马冲锋的气势。</p>
御书房门一关,里面吵架的声音清晰地传到跪着的言官们耳中。</p>
太后道:“怎的那边又吵上了?”</p>
能为何,崔明启想救自己学生呗。</p>
这一吵就是一个上午,太后便劝跪在门外的言官们:“皇帝一时怕是顾不上你们了,大家还是起来歇歇吧。”</p>
言官们跪了一天,腿早就麻木了,这一上午光听里面争吵,怕是里面的天元帝都不记得他们还跪着了。</p>
实在是俏媚眼做给瞎子看,白费劲。</p>
可跪都跪了,如今起来岂不是白受苦了?</p>
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