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情断,无奈和决绝都有道理(1 / 2)

生命的启示 苍柳 1657 字 1个月前

人生有进退,浓淡总相宜。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人们总是喜欢给自己留一点回旋的余地。有些人说,这是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不可否认,事情做尽,不留余地,将来再见就是陌路,彼此都尴尬。</p>

对于感情,不管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总会发生一些让人不愉快的事。有些人选择原谅,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些人选择老死不相往来。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感情的归宿并不一定要相同。</p>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关系很好的人,后来却因为感情不合而相互诋毁,因为利益之争而落井下石。人总是这样,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别人都是错的,别人需要迁就自己,然而每个人都有底线,不会一直妥协。</p>

真正成熟的人都明白,不是所有的感情都要复归于零。有些感情即便不再同路,也不必斩断所有的情谊。有些感情即便再怎么不舍,都必须清除的干干净净。每段感情都应该有个归宿,结局也应该有不同。</p>

不可否认,给别人留后路,也是给自己留退路。但是,情感的后路,并非全部都是退路,有些是岔路、绝路、死路。退路固然会让人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但岔路、绝路、死路,却是很容易伤人伤己的。</p>

北宋时期,王安石和苏轼同朝为官,两人既是同僚,又是私交深厚的好友。他们可以相濡以沫,却也相爱相杀。两个人的政见不和,导致了他们的针锋相对。王安石一心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初入政坛的苏轼却反对。</p>

正是因为如此,王安石得势之时,苏轼先是被贬黄州,后又因为写诗讽刺新法而锒铛入狱。虽然政见不和,相互拆台,但这并没有影响两人的关系,私底下两人都没有记恨对方,反而是惺惺相惜。</p>

苏轼深陷囹圄时,王安石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特地托人带话给宋神宗:“神明时代,岂能杀有才华之人?”苏轼黄州贬谪期满,也特意去金陵看望已赋闲在家的王安石。两人相见甚欢,游山玩水,谈诗论道。</p>

漫漫人生路,或许昔日的好友会变成陌生人,曾经的伴侣会走向相反的道路。如果没有办法志同道合,那么好聚好散也是一种成全,不必做到恩断义绝。即便彼此的情谊不复当初,保留一丝淡如水的交情也是一种幸运。</p>

毕竟,在这个凉薄的世间行走,多一个朋友,总好过多一个仇人。别让最初的情谊散尽,也是给彼此最后的温柔。然而,这世间总有人不同,即便你是万般柔情,他也冷血到底,会一直毫不怜悯地伤害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