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空虚浮躁,压力惹的祸(1 / 2)

生命的启示 苍柳 1638 字 1个月前

空虚和浮躁,都是一种心理表现,因为生活中某些东西的缺失,或者对生活没有目标和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缺少物质让人无所适从会带来空虚和浮躁,太多的物质让人奢靡沉沦也会带来空虚和浮躁。</p>

道教认为“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望”,强调“人心多涣散,一念皆纯真”。也就是说,人既是道德的化身,也是一切罪过的制造者。一体双面是人的本性,既有善的存在,又有恶的存在。</p>

天使和魔鬼的结合,正是人的表现。人们常常形容天堂和地狱的分水岭就在“善·恶”一念之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天壤之别,动机万象攸分。故正人必先正行,正行重在正心,正心要在养性。</p>

道教认为“天道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为人也”。天道即人道,人心化有无。为人的核心便是要遵循自然规则,做到起心动念、行为举止符合、顺从事物的本性与规律,不可虚动和妄为。</p>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行为规范,地以天为行为规范,天以道为行为规范,道以自身为行为规范。人遵循道的行为规范,就是遵循事物的内在法则,顺应自然,宠辱不惊。</p>

社会的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人性的贪欲也越来越壮大。欲望本就是生存的基础,在越来越让人迷醉的社会,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物欲横流成为很多人追逐的终极目标,贪得无厌变成主流。</p>

在层阶固化和分配不均的作用下,一部分人掌握了绝对的资源,富裕有余,另一部分人苟且偷生、艰难度日。层阶高者压迫着层阶低者以保持其资源的独有;层阶低者因无法向上突破,总陷入自怨自艾中。</p>

因为形不成挑战,一部分层阶高者便沉溺于物欲享受而忽略精神修养,出现心理上的极大空虚;一部分层阶低者出于物质生活的极其低下,为生命而苟活,无力顾及精神的塑造,心态上形成了偏激与浮躁。</p>

生活境遇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也因此出现了现实不同的感受,但其精神表现的结果却都是异常相似的心理失衡和不知所措。不知道生活的方向在哪,不知道努力的结果是什么,活着有什么价值和意义。</p>

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不管是何种环境状况下造成的心理空虚、偏激和失常,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行为上的出轨和偏差,甚至走向极端。若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或引导不当,极易可能出现伤人伤己的暴虐行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