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相差无几(1 / 2)

“只要有人能够持续正确地领导山屯向前迈进,相信王家屯日后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只能寄托希望于未来了。”</p>

魏国安点头认同,“虽然如此,但是能上大学总是好事,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机会,更何况是进入全国最好的院校。”</p>

“你去了就是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将来能更好地为国家贡献力量,确实比长留在山屯更有利。”</p>

“不完全是这样看的,在哪里都能够展现自己的价值,地方和方法虽然不同,但都能发光发热。”“你考虑问题真的很全面,说得也有道理。”</p>

魏国安话锋一转,接着道:“其实你也可能选择留在吉春上学,这里的高等学府任你挑选,随你喜欢就读何处就去哪里。”</p>

“而且毕业之后,我们会根据你的意愿安排吉春市内的工作。”薛成远听了这话立刻明白了魏国安的真实意图。</p>

看来魏国安此次带领知识青年到访,并不仅仅为了简单的安顿,似乎还负有某些特殊任务,意在劝说他不要离开此地,前往北方大城的高等教育机构求学,而是选择在吉春接受教育并在本地发展。</p>

魏国安话中的暗示明显带有栽培和重视之意。</p>

如果薛成远同意在当地深造的话,他将来的发展路径将会相当顺利。</p>

同时,薛成远清楚这并非仅仅是魏国安的个人意见,而是受到了更高层面的指示或建议。</p>

在县城工作的干部,哪可能有这样的背景,能够随口许诺吉春的孩子可以随意选择上哪所大学?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吉春可供选择的高等教育机构少之又少,不是现代社会那样每个角落都设有大学。</p>

那时候,吉春可开设的高校非常有限,许多地区甚至连一所大学都没有。如此随意的选择权背后,肯定有其特殊的内情。</p>

"来自京城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已送达我家,等着我入学的时间到,但这显然不符合相关规定。合不合适取决于对象是谁,若是别人这么做无疑不合规范,但若你成远这么做,则绝对没问题。"</p>

魏国安接着说:"成远,你不妨再仔细考虑一下,无需急于做出决定,毕竟还有很多时间呢,直到秋收之前你都有的机会改主意。"两人又聊了几句,随后魏国安与薛成远起身准备共进午餐。</p>

进屋后,看见围坐在一起却迟疑着不拿起筷子准备就餐的知识青年们,感觉有些莫名的不解:"怎么回事,大家都动手吃吧!"</p>

"负责人,这顿饭的待遇太丰厚了!"一个年轻男子站起身望着魏国安说:"看这架势,我们都不敢动筷子了。"</p>

"太过奖了,这里就是王家屯的生活水准,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吃啊,放心大胆地享用吧!" 魏国安环视四周,说道: "习惯了王家屯,就知道这里不过是普通的三餐而已。"</p>

"多吃些,吃个饱。" “在吉春,说到最富裕的乡村,王家屯当属首位,即便在整个农户队伍里,也找不到第二个愿意自称比它更富足的地方。”"你们真是幸运儿呢。" 年轻人在得到了魏国安的安慰后安下心来,又见到领导和自己一起坐下来共享这顿美食,心里面更加安稳。</p>

既然连领头人都这样亲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p>

就这样,他们安下了心,鼓足干劲享受起了这场美食。 这些大都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姑娘们,大多刚刚完成了高中学业甚至初中课程之后便投入了下乡劳动的浪潮中。正是成长发育的年龄,饭量大得很正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