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不协调的场景(2 / 2)

“假如放映员不推辞的话,一天少说得有两三场放映。”</p>

薛成远听了差点笑了出来。</p>

原来老队长也没那么淳朴,在这里也要打主意赚点好处啊,毕竟一年中可能只有一天有人上山来放电影。</p>

要是不这样做,一次只能放一场,下一场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呢。“老婶子,别忙了,一起来吃吧。”</p>

“哎,你们先吃着,这饼马上就好。”</p>

“咱们先自己吃吧,老婶子等下再来。”</p>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就开始起来做饭准备去工作。村里的物资,每家都拿了足够的自家用品。大部分人也都回到了村子。</p>

“成远,孩子的文具拜托你帮忙买了。”</p>

“这有什么的,这是我的责任。”</p>

说完,拿起炉灰中烘熟的几个地瓜作为路上的干粮,薛成远驾着老队长的骡车,带着辛琇晶一起往山下走去。</p>

“成远,村里的人都要分给我军装,你说我要不要收下?”</p>

“你如果要了他们给你的东西,全村的人都一样。”</p>

薛成远赶着骡子车,在“小小牺牲一些水源”的前提下让辛琇晶双脚挂在外坐在骡子车上走。</p>

他根本不需要甩鞭子——这匹骡子自己就很自觉的沿着路前行。“但我也并没有做什么啊。”</p>

“我在这,你想接受就拿,看谁会说些什么。”</p>

“这样你一份我一份,咱们俩直接拿两份,(王钱的)多好。”</p>

“那我拿着?”</p>

“拿着就行了,别担心。”</p>

这时,骡子继续向前走,突然听见远处有人在喊:</p>

“前面是王家屯的人吗?”</p>

远处有个累得满头大汗、拼命蹬着自行车的人,薛成远应道:“是王家屯的!你哪位?”</p>

“送信的!有你们村薛成远的信!”</p>

薛成远和辛琇晶互相看了看,然后驱赶骡车上前到送信的人面前。</p>

“同志,我就是薛成远。”</p>

“那你在这票据上签字吧。”</p>

送信人看向薛成远说道:“这是之前遗失的信,找到了,想着可能你还用得上,所以赶快送了过来。”</p>

“真是太感谢了,怎么称呼您?”</p>

“吴勇!”</p>

说着便转身调头:“信送到啦,我就先回去了!”</p>

“太感谢了,您慢点骑!”</p>

“回见!”</p>

看着骑车渐渐远去的送信人,薛成远看了看手里的信。</p>

又是陕北寄来的。从信封上的日期来看,应该比之前收到的要早。</p>

怪不得钟跃民跟郑桐这两兄弟老觉得自己没回信,原来如此。</p>

“来,你把信念一下,我管好骡子。”</p>

薛成远顺手将信递给了辛琇晶。</p>

千里之外的地方,如今唯一可以联络的方式便是信件。</p>

这次那两位着急,难道是因为怕自己遇到了什么意外吗?</p>

“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吐槽了几句陕北的事情。”</p>

辛琇晶读完后笑着说:“怪不得你之前说他们装腔作势呢,看看,头一封信跟后面的内容差别很大。”</p>

“信里说到一个叫钟跃民的人,因为没东西吃,把自己唯一的裤子换粮食,真是够好笑的。”</p>

“也难怪你不懂,在陕北的日子确实挺艰苦。”</p>

薛成远眺望着渐渐靠近的县城:“没水没食物,又干燥又贫困。”</p>

“不过跟长白山相比,各有利弊吧。”</p>

“我曾找老队长讨论过这里的情况,冬季冻死人的不在少数,而且常遭野兽侵袭。”</p>

“问题还是在天气冷。但若是山脚下,夏季或秋季上山,打野鸡兔子什么的,或者捡些坚果、山货也是足够的。”</p>

“也是,各地特色迥异。”</p>

随后,他们驱着骡子进了城,薛成远一路直向百货公司。</p>

此番下来最重要的事就是首先采购文具和笔记本等物品,然后再考虑其它需要。</p>

“同志,你按清单上面的东西给我取!” 薛成远递过了一张购物清单。</p>

“等等,同志,请出示你的单位证件和个人身份证明,你们来自哪儿?”看到清单内容,售货员一脸疑问。</p>

这清单上的数量可不少,就算一所学校恐怕都不一定能消费得了这许多?</p>

“我是王家屯的人,地处长白山路的一条上山径中,到半山腰就能到达。”</p>

薛成远将能证明身份的材料递过去:“我们在屯里开了扫盲班,白天教孩子识字,晚上教大人识字,所以需要这么多物资。”</p>

售货员接过材料,上下打量着薛成远。</p>

“你是知青吧?”</p>

喜欢四合院:带走随身空间下乡请大家收藏:四合院:带走随身空间下乡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