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那些诗人之杜甫(完)(1 / 2)

“后世之人真的喜欢封圣。”刘邦不以为然的说道,什么农圣、科圣、诗圣的,全是圣人。”</p>

【“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最后一家老小寄居在蜀中成都的一座古寺中,第二年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起了一间茅屋,也算是安顿了下来。”】</p>

姜瑜还把这时期写下来的作品贴了上去。</p>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就连一个茅草都要抢,何其艰难。”李世民叹了一口气,满眼都是不忍。</p>

“幼时读杜子美的诗尚不能解其意,如今吾也同路而行,方能觉其之伟大啊。”如今刚施行变法的范仲淹,已经觉得艰涩难行了。</p>

【“安得广厦千万间,广厦一千万一间。”】</p>

霍去病挠了挠头,“你们说话还怪实际的嘞。”这就是现代所说的抖机灵吗?</p>

杜甫:……虽然我还没写这篇,但我觉得你才是原文。</p>

“长安之大,久居不易啊。”白居易心疼的抱住自己,他工作十几年,才堪堪够买一座小宅子,如此还要省着细着,生怕花超了。</p>

苏洵:“这是什么话,太冒犯了。”</p>

听到这句话的苏轼也是先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一脸苦涩的表情,“何止千万啊,京城买房太难了。”</p>

也不知道自己啥时候才能在汴京买一处大宅子,又是想回老家的一天。</p>

“爹,你努努力,给我们买个房。”苏辙此刻已经想要望父成龙了。</p>

苏洵白了他一眼,“你看我像不像房。”</p>

姜瑜干脆把现代的进步思想给老祖宗们发了一下。</p>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爽。</p>

三百六十行,行行干破防。</p>

明知山有虎,猛敲退堂鼓。</p>

不听老人言,舒服一整年。</p>

吾日三省吾身,吾帅,吾美,吾没错。</p>

行而上学,不行退学。</p>

那些杀不死我的,还不如直接杀了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