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七律·八一建军节感怀(1 / 2)

七律·八一建军节感怀</p>

烽烟淬炼赤旗红,</p>

九秩荣光映日融。</p>

铁甲横戈威漠北,</p>

楼船破浪镇海东。</p>

戍边雪裹征袍冷,</p>

守土霜凝剑锷雄。</p>

最是民安身后事,</p>

甘将热血铸长城。</p>

赏析:</p>

诗词赏析:从唐宋气象观当代军魂</p>

一、意象传承:铁血与柔情的千年呼应</p>

唐诗宋词中,“军旅”从来不是单一的铁血符号,而是交织着家国大义与人文温度的复合体。本诗以“赤旗”起笔,既呼应李贺“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战场血色,又暗合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赤诚。红旗作为现代军队的象征,在“烽烟淬炼”中被赋予历史厚重感,恰如杜甫笔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沧桑——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对家国的坚守。</p>

“铁甲横戈”“楼船破浪”两句,以空间的“漠北”“海东”勾勒当代国防图景,其雄阔气象可溯至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的边塞豪情。唐宋诗人善用“铁甲”“楼船”等意象展现军威,如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本诗化用其形,却赋予新内涵: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金戈铁马,而是现代化军队的立体防御,这种传承中的革新,恰似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在不同时代语境中始终激荡着保家卫国的力量。</p>

“戍边雪裹”“守土霜凝”则转向微观视角,以“雪”“霜”为媒介,连接起古今军人的戍边苦辛。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酷寒,在此化为“征袍冷”“剑锷雄”的细节——冷的是自然环境,热的是胸中热血。这种“以苦显忠”的笔法,与范仲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异曲同工,前者以“剑锷雄”显刚毅,后者以“白发泪”诉柔情,却共同指向“守土”的终极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