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蔷正在用一个红泥小火炉,亲自煮奶茶,她将雪白的牛奶,倒进茶壶里,又在三只碗里,各加了一勺煮好的西米,再舀一勺白糖,大明叫霜糖。</p>
提起茶壶,向三只碗里冲入奶茶,顿时飘起一股甜香。</p>
张蔷端起一碗,递到朱由校手上:“上皇小心烫。”</p>
又端起一碗,让法容给懿安太后送去,自己再端起一碗,轻轻喝了一口,才道:“乱世用重典,上皇没听师傅们讲过么?”</p>
朱由校不出声了,半晌后,又道:“对于陕西的盗匪乱民,杨鹤主张剿抚结合,以抚为主,倒是符合仁政,支持的朝臣们不少吧?”</p>
“上皇差矣,”张蔷又喝了一口浓香的奶茶,笑咪咪地道,“自从《明报》刊登了盗匪们是如何劫杀过往客商,乱民们是如何洗劫大户……的种种罪行后,民间的意见,就一边倒了。”</p>
她咬牙切齿地道:“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p>
洪承畴在平凉血洗贼匪的折子发回来后,内阁三位老臣,和顾问组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杀戮过重,大多数人都赞同杨鹤的以抚为主的清剿方针。</p>
陕西方面,巡抚耿如杞支持杨鹤的观点,布政使陈奇瑜,支持洪承畴的做法,两派意见相持不下,发文回来让朝廷定夺。</p>
朝臣们的观点,也分为两派,东林一向以君子自称,主张仁政,当然支持杨鹤的观点。</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
喜欢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请大家收藏: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
洪承畴是福建人,福建江西和两广地区的官员,都站在洪承畴一边。</p>
《明报》不偏不倚,每一期报纸,两派观点刊发的文章数量相当,直到有一天,报纸上刊登了一篇陕西巡按御史,赈灾大臣吴牲的文章,描写劫匪和乱民们的暴行。</p>
紧跟着两期,又刊登了其他几位赈灾御史发回的文章,叙述外地客商辛辛苦苦运往陕西的粮食,如何遭到劫匪们的抢劫,杀人越货,导致外地客商人财两空,殒命他乡。</p>
吓得其他粮商,再也不敢往陕西运粮,加大了朝廷赈灾的难度。</p>
还有一些不愿意干活,用劳动换取口粮的地痞无赖,纠结乱民们抢劫大户人家,淫辱人家妻女,抢夺人家钱粮,杀害人家子弟……的种种罪行。</p>
然后,支持以抚为主的读书人们,都噤了声,再无人敢站出来支持杨鹤的观点。</p>
随后,洪承畴因剿匪有功,升延绥巡抚。</p>
洪承畴的晋升,表明了张蔷的态度,自此,大明上下,对山匪盗贼,甚至地痞无赖的态度,只有一个字:杀!</p>
实在是因为,洪承畴在给张蔷的密奏里,说了实话:灾害连年,大明养不活那么多人……</p>
曹文诏也因功,升为参将,调到洪承畴身边,专事剿匪平乱。</p>
巡抚标营的沈祥,也因功升千户。</p>
周遇吉团队,集体记三等功一次,待回京后各有赏赐。</p>
张蔷将朝堂的处置方案,原原本本地给朱由校讲了一遍,末了说:“上皇做天子的时候,三天两头的生病,经筵也没听几次,被师傅们讲的所谓‘仁政’,给忽悠得找不着北了。</p>
需知,自古帝王,行的都是外儒内法,始皇帝要是讲仁政,如何统一六国?汉武帝如果讲仁政,怎么赶走凶奴?</p>
太祖皇帝要是讲仁政,如何驱逐北元,打下大明江山?”</p>
喜欢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请大家收藏: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