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旁听(1 / 2)

幸好遇见神 班门弄茶 2733 字 2个月前

鲜卑人本来是游牧民族,权力结构是部落酋长制。</p>

酋长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权力。</p>

也就是:无论是家庭、家族,还是部落、部落联盟,最高权力由正妻所生嫡长子继承。</p>

嫡长子继承权力后,叔辈中的成年者可以自立门户(小部落、家族分支)。</p>

但小部落、家族分支必须奉侄子辈的新酋长或族长为主。</p>

否则视为背叛。</p>

鲜卑人入主中原,定居,成立国家,成为国家统治者后,他们的官僚制度也与时俱进。</p>

官僚分武官、文官。</p>

鲜卑人的武官制度还好说,原本有框架基础,慢慢改进、发展,问题不大。</p>

但文官制度就不是那么容易了。</p>

他们主要参考晋朝汉人文官制度,又加入了自己的发挥。</p>

中央层面,北魏实行三省制,即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查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p>

不过,北魏创造性地搞出了一套四方尚书制度。即设立东部尚书、西部尚书、南部尚书、北部尚书。</p>

这与后世设立的“华东局、华南局、西南局、西北局、华北局、东北局”等等,有些类似。</p>

反正,北魏从成立到覆灭,140多年里,文官体制改革一直没停过。</p>

文成帝拓跋濬时期,北魏进入相对和平时代。</p>

这时的军事制度,与南方的宋国差不多。</p>

按规制,大司马是最高军事长官,都督全国诸军事。</p>

作战时,则任命“大将军”行使最高军事指挥权。</p>

——这是一品。</p>

大司马之下,是几类重号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等。</p>

——这是二品。</p>

以上只是制度规定。</p>

而真实现状是:无论是一品大司马、大将军,还是二品重号将军,都没必要满编满岗。</p>

一来是大伙都不够资格;二来是因为如果大佬太多,朝廷一定多扯皮、国家多半乱套。</p>

当年司马家族篡魏建晋后,为了回报支持者,把所有官位都填满了。</p>

位置不够,还在三公之上叠床架屋,创造性搞出太傅、太师、太宰这些顶级之上的官位。</p>

结果,西晋大佬太多,爆发“八王之乱”,早早被送进了坟墓。</p>

……</p>

北魏军制中,二品以下,就是三品镇将。</p>

李熙担任武川镇将。</p>

其父是原西凉国李家主脉族长李重耳。李重耳把班底全部交给李熙管带,只差传授族长之位。</p>

正是这套班底的传承,今后开创了大唐盛世王朝。那是后话。</p>

此时,李熙坐在主位。</p>

左边首位是司马李琰。</p>

司马是军镇二号人物,代表镇将处理军政事务。</p>

紧挨着李琰的是长史魏楠枕,他是李琰助手。</p>

右边坐着两位戍主:李载因、程廓。</p>

戍主是军事首领。</p>

两位戍主各领一万甲士、两万普通军士。</p>

他们手握核心战力,可谓军镇中流砥柱。</p>

下面的人,面向几位大佬站着。</p>

他们是参军、校尉、屯营长官、主簿等。共17人。</p>

李熙的特点是“人狠话不多”。</p>

与手下人聚餐时,他对敬酒来者不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