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停捐官制度后,大户们的无奈!(1 / 2)

嘉靖承明 枫渡清江 1483 字 1个月前

因朱厚熜这么说,杨一清等也就没再多言。

而吏部这边也正式开始就需要增设多少官员进行部议。

朱厚熜知道,大明不缺四品以上的大官,但很缺六品以下的小官。

从中央到地方都缺。

地方不必说,像南浔镇这种十万人家的江南大镇,基本上都处于缙绅自治状态,没有派官治理。

而中央各部除一个尚书和左右侍郎外,下面各司就只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

再下面就只有吏。

但吏也严重不足。

毕竟大明这么大的帝国,又建国这么久,各部衙的事务都增加了不少。

仅吏部所需要准备引荐起复的丁忧致仕或别的原因致仕的官员就比国初多了不少,还有报名选官的举人拔贡也比国初多了不少。

很多时候,也就不得不添设员外郎和主事和吏员。

不过,因为大明朝廷素来财政不足的缘故,所以在增设官吏方面都特别谨慎,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增添。

但朱厚熜现在不一样,他的嘉靖朝财政收入大增,且他又知道外部还有许多资源可以转化为国家财富。

所以,朱厚熜不怕增设官僚、加强官僚会给财政造成压力这一问题,也就停捐纳增官。

可吏部停捐纳,的确等于是在断大户们操纵朝廷和官府的根。

而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拿钱来吏部买官的人。

因为他们刚到吏部,就得知吏部已不再挂出可接受捐纳的缺官名单。

“朝廷不让捐官了?”

靠着自己做官的兄长支持而经商发家,且也准备捐个官做的生员许守愚,好不容易来到京师后,就发现吏部停了捐纳,而因此大失所望。

许守愚也就在离开吏部后,去找自己在京做御史的兄长许翔生抱怨这事。

许翔生听闻后也是大为失望:“这就是陛下励精图治、夺海贸之利于国的后果,朝廷岁入大增,自然就可以停捐纳,我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才让你趁着还没停止捐纳,尽快去捐个官做,而不是真的到了六十还要靠科举。

“可不正是这个道理?”

许守愚一脸不满地抚掌回了一句。

他现在是恨不得朱厚熜赶快驾崩为好。

谁让朱厚熜励精图治、让国家真的富足后,就停了捐纳,让他这样的富户想靠钱财走捷径都不行了。

“没有别的办法了。”

“还是老老实实回乡准备科举,要么继续经商。”

许翔生对许守愚说道。

许守愚不甘心地道:“可我是真不想再做商贾了,做商贾,就算一年赚个几十万,在一个知县面前都得跟个狗一样,别提更大的官了!每年乡里议事,因为没有官身,也只能站着议,而那些有官身的乡宦不但可以坐着议,还能直接去官府见当地官员,甚至有名望的,还能训饬!”

“那也没有办法!”

许翔生则郁闷地厉声喝了一句,随后又说:

“当年能开捐纳之制,是因为土木堡之后,皇威尽丧,国库财竭,才能有那样的机会,现在天子皇威大增,以皇商控海贸,就算要停捐纳,谁也没有理由阻止,更是阻止不了!”

许守愚深呼吸了一口气。

过了一会儿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