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六年,春寒依旧料峭,丝丝凉意还在京城汴京的大街小巷间徘徊。</p>
然而,这座古老的都城却因一场盛大的科考,焕发出别样的热闹与生机。</p>
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士子,他们或意气风发,或神色紧张,怀揣着梦想与抱负,为即将到来的殿试做着最后的准备。</p>
会试,这一场关乎天下士子命运的考试已经考完,在礼部贡院考官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阅卷工作。</p>
贡院的围墙高耸,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却隔绝不了场内紧张而严肃的气氛。</p>
此刻,贡院深处的阅卷房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又带着几分难以言说的紧张。</p>
屋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一张张专注而严肃的面孔。</p>
大周朝为了确保科举的公正,防止作弊,可谓是精心构建了一套严密的制度。</p>
糊名制度下,每一份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家世等关键信息,都被封贴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p>
考官们面对试卷,就如同面对一位位匿名的神秘来客,只能凭借文章本身的优劣来评判,这就如同在一片纯净的学术天地里,杜绝了因身份背景而产生的偏见。</p>
而誊录制度更是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考试结束后,专门的誊录官们便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时钟,迅速而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p>
他们坐在桌前,手持毛笔,一笔一划地将考卷原文一丝不苟地重新抄写。</p>
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抄写完毕后,交由勘误官仔细核对,勘误官们瞪大了眼睛,逐字逐句地比对,确保与原文毫无出入。</p>
最后呈给考官们的便是这誊录副本,如此一来,即便考官们想从笔迹辨认考生身份,也只能望洋兴叹,无计可施。</p>
主考官欧阳修,身为翰林学士、礼部右侍郎,在文坛与官场那都是负有盛名的人物。</p>
他身材修长,一袭官服笔挺,面容清瘦却透着一股坚毅与睿智。</p>
此刻,他神色专注,目光如炬,在桌上堆积如山的试卷间来回穿梭,仿佛一位在知识宝库中寻宝的探险家。</p>
此次科举,他决心要力挽文风,摒弃当下流行的、过于雕琢堆砌辞藻的“太学体”,转而推崇实用文风。</p>
他深知,只有选拔出真正有学识、能为朝廷所用的人才,才能为国家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p>
几位副考官与阅卷官围坐一旁,个个皆是饱学之士。王珪,翰林学士,执掌内外制十八年,朝廷诸多重要典册皆出自他手。</p>
他留着一缕整齐的胡须,此时正轻轻抚着胡须,神情认真,眼神中透露出对学问的严谨与专注。</p>
韩绛,龙图阁直学士,气质沉稳,他身着锦袍,坐姿端正,目光不时扫过桌上的试卷,眼神中带着审视与思考。</p>
范镇,集贤殿修撰、端明殿学士,学识渊博,他微微皱眉,额头上浮现出几道浅浅的纹路,似在思索着什么,仿佛在权衡着每一份试卷的优劣。</p>
梅挚,龙图阁学士,眼神敏锐得如同猎鹰,手中的朱笔不时在试卷上做着标记,那朱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仿佛是这场阅卷盛宴中的独特音符。</p>
阅卷官梅尧臣,身为国子监直讲,以诗才闻名。</p>
他身材微胖,此刻正伏案仔细审阅着每一份试卷,时而点头,时而摇头,完全沉浸在文章的世界里。</p>
在一番紧张的阅卷后,几位考官将他们认为最出色的前十名卷子,毕恭毕敬地呈到了欧阳修面前。</p>
对于会试第一名,考官们竟出奇地一致,目光都聚焦在一份试卷上——甲六徐子建的卷子。</p>
欧阳修轻轻展开徐子建的答卷,脸上不禁露出赞叹之色。</p>
经义部分,徐子建对经典的理解透彻得让人惊叹,答题准确无误,显然是对经典着作下了苦功夫钻研。</p>
诗词部分更是一绝,用词精妙,意境高洁,一首《梅花》,将梅花傲雪凌霜的姿态与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p>
欧阳修轻声诵读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冷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p>
读来仿佛那冰肌玉骨的梅花就在眼前绽放,阵阵冷香扑鼻而来。</p>
那篇《寒窑赋》,文采斐然,以独特视角、深刻道理,让人为其思想之深邃而感叹。</p>
最为出彩的当属策论《平戎策》。</p>
徐子建在文中提出,西夏并非不可攻取,若要成功,当务之急是收复河、湟二州之地,如此便能让夏人腹背受敌。</p>
他在文中还精准指出,武威以南至洮、河、兰、鄯等地,土地肥沃,乃羌人各部生存繁衍之所。</p>
可对这些分裂的羌部各个击破,再加以招抚,待其归顺后,西夏便陷入孤立无援之境,进而控制河西李氏。</p>
欧阳修读罢,不禁拍案叫绝,心中震撼不已。他转头看向其他考官,说道:“诸位,虽说苏轼的论同样出彩,但与徐子建这篇《平戎策》相比,却是天壤之别。在我看来,这篇策论完全可作为大周朝攻取西夏的国策啊!</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
《重生古代:庶子的开挂之路》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p>
喜欢重生古代:庶子的开挂之路请大家收藏:重生古代:庶子的开挂之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
我欲破例将这策论上交政事堂,诸位大人可有意见?”</p>
“这篇《平戎策》实属难得雄文,下官并无异议!”</p>
几位同考官纷纷表示支持。</p>
他们虽然还没进入大周政事堂,不过作为未来大周朝堂的大佬,最基本的眼光还是有的。</p>
徐子建这篇策论绝对会和之前那篇《治黄河九疏》一样名震大周朝堂。</p>
在论这一方面,徐子建虽稍居苏轼之后,排名第二,但综合其他各项成绩,凭借全面且出色的发挥,毫无悬念地被推选为会试第一名。</p>
当考官们打开糊名,看到是徐子建,皆无异议。</p>
毕竟,徐子建早已名满汴京,上元节的文会上,他便曾独占鳌头,才情出众,众人皆知。</p>
二三名之争的激烈交锋</p>
然而,关于会试第二、三名,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议。考官们的目光在甲十三苏轼与甲二十六章惇的卷子之间徘徊。</p>
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精彩绝伦,深刻的思想如璀璨星辰,巧妙的行文似灵动游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