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林雪有些失望,一百多个各省士子,而且都是颇具名望的才子,聚在一起居然不探讨文学艺术。</p>
林雪把画箱都带来了,还打算当场创作呢。</p>
柳如是也偷偷带了把琴,若有士子临场大作,可当即抚琴吟唱。</p>
可惜,一整个上午,都在讨论政治问题。</p>
“是我错了,不必叫你们来?”陈谦吉苦笑道。</p>
他作为庐陵县主簿,本想搞些气氛组,结果现场气氛激烈得有些过头。</p>
中午,果脯收起,端来饭菜。</p>
寻常家庭小炒,不过有酒有肉,倒也吃得宾主尽欢。</p>
下午坐船登岸,前往城郊去参观军队训练。</p>
过河之时,陈子龙突然低声问:“彝仲兄,你真的认为朋党祸乱天下?”</p>
夏允彝叹息:“党争一开,没完没了。时至今日,无非争权而已。便是复社,亦藏许多投机钻营的小人,哪里还有什么君子之党?”</p>
“唉,这个就不说了。开国之君,哪容得什么党争,”陈子龙感慨道,“以我观之,吉安总兵府,颇似洪武皇帝之府衙,兵事院便是五军都督府的复刻。若总镇迁都南京,如何定制才是根本,这内阁制度到底该不该有?”</p>
夏允彝摇头:“难道还能恢复以前的宰相制度?”</p>
陈子龙皱眉道:“这着实难为,宰相有宰相的坏处,内阁也有内阁的坏处,哪来什么万全之制度?”</p>
陈子龙、方以智、侯方域这些人,都是看得比较清楚的,想要从制度上挽救大明。</p>
可惜他们做官太晚,人微言轻。</p>
历史上,他们上疏的内容各有差异,但都希望崇祯先理顺内阁、科道、六部权责。</p>
中央各机构权责不明,还怎么治理国家?</p>
陈子龙有一封奏疏,字里行间就看得出焦急,就差没有明说崇祯毫无担当。翻译过来是这样的:“陛下想干啥事儿,不要想着开导群臣,百折不挠去做便可,别一遇阻挠就不干了……陛下想推行政令,不要反复跟大臣商讨,让大臣听命行事便可,你听太多大臣的意见屁用没有!”</p>
但崇祯就是没有担当。</p>
想做一件事,自己不明说,暗示某个大臣去说。这件事的反对声音如果太大,崇祯立即就不做了,还让提出此事的大臣背锅。</p>
想推行什么政令,崇祯害怕又做错,必然反复跟大臣商量,闹出乱子也是大臣们背锅。</p>
崇祯的消息并不闭塞,他不但广开言路,让群臣多多建言,甚至还让民间百姓直接上疏。</p>
太多的消息,等于得不到消息。</p>
你一言,我一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崇祯整天面对无数信息,根本就无法正确决策。</p>
介于此弊,方以智在南明小朝廷,提出废除三卫门(科道词林),不让傻逼言官乱说话,相应的实际职务改设六曹负责。</p>
此时此刻,陈子龙想的并非做官争权,也不是去辩论分田是否正确,而是如何辅佐赵瀚创立制度。</p>
陈子龙说:“新朝创立之后,六科绝对不能再有监察大权,否则迟早还要闹出乱子。大明若无六科坏事,党争起码能够减少一半!”</p>
内阁是决策机构,六部是执行机构,六科夹在中间做润滑剂和监督员。</p>
这种设计本身就有问题,又让监督,又让润滑。一旦诚心搞事,该监督不监督,该润滑不润滑,大明这台机器直接运转失灵。</p>
张岱凑过来说:“确实应当上疏议事,六科可以保留,但监察大权必须取消!”</p>
复社那些士子,让他们创新制度,或许还力有不逮。但挑出大明的制度问题,却一个个都很擅长,他们的各种建议,可让赵瀚避免重蹈大明覆辙。</p>
几人一路讨论,已然来到京郊校场。</p>
只见数千人列队,居然静止不动,仿佛几千具雕塑。</p>
卢象观惊道:“此何练法?”</p>
赵瀚笑道:“便当是习武站桩吧。”</p>
戚继光练兵,也是先练队列,接着再熟悉号令,站军姿是赵瀚要求加的。</p>
其余都差不多,只是形式不同而已。</p>
戚继光也让士兵背军规,背旗令和操练之法,背错一条就打一下。</p>
还要训练耐力和意志,戚继光谓之“练心力”,从而使得士卒百折不挠、不易崩溃。</p>
练体力:操练时穿重甲,没有重甲就负重物。</p>
练脚力:让士兵绑着沙袋跑步,跑一里不气喘才算合格。</p>
练臂力:用特殊器械操练,比实战兵器更重。</p>
戚继光的这些练兵项目,有些被赵瀚保留下来,有些被赵瀚增加改动内容。</p>
引体向上啊,俯卧撑啊,这些基本都加进去了,并且主要用于惩罚。将动不动就打板子,改成罚练俯卧撑、跑步之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