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商贾献城】(1 / 2)

王梓钧 3851 字 2023-03-18

李正分兵南下的军队,已然抵达湘潭。</p>

黄幺皱眉问道:“湘潭这种地形,兵再多有甚用?为何不留在长沙?”</p>

萧宗显回答说:“长沙守军上万,城高池深,根本无法强攻。分兵之后,或许能诱敌出城,在野外一举歼之。至于湘潭,突然增兵,说不定就能吓得城内投降。”</p>

“你就算不来,湘潭也快投降了。”黄幺好笑道。</p>

湘江流经此地,形成一个“几”字湾,湘潭城就在几字湾之内。城墙三面环水,只能从一面进攻,兵再多也没什么用处,每次攻城都只能安排那么一点。</p>

黄幺隔着护城河坐下,让弓箭手往城内射书。</p>

城外居民,要么进城,要么逃走,不敢留在兵祸之地。根据这些居民供述,湘潭知县已经病死两月,县内事务由县丞李犹龙代理。</p>

在黄幺看来,一个县丞而已,能压得住士卒几时?早晚是要投降的!</p>

李犹龙此刻站在城头,远远望着城外反贼,他是真的快压不住了。</p>

这厮是陕西旬阳人,后来跟随左梦庚投降满清。</p>

不但投降,还在担任巡抚期间,剿抚并用瓦解了许多抗清部队。最后因为在天津“剿匪”,抗清部队实在太多,他只能宴请那些头领,希望能够全部招降。结果,被弹劾勾结南明,遭到满清朝廷罢官。</p>

这货罢官之后,还舍不得离开北京,希望能够再次被起用。一直在北京住了七年,遭御史王秉乾弹劾,说他既然罢官就该滚蛋。满清勒令他限期归乡,回家不久就病死了。</p>

一条狗而已。</p>

降不降?</p>

李犹龙是想要投降的,又怕从贼之后,自己的族人被朝廷清算。</p>

他好后悔啊,花钱买个县丞,没捞多少银子就遇到反贼攻城。</p>

“有援兵!”</p>

一个团练士绅,指着远处欣喜大喊,守城士卒却提不起兴致。</p>

黄幺安排的伏兵本欲出动,谁知新来的团练部队,竟然高举着一面大同军旗。</p>

“天下大同,天下大同!”</p>

袁应魁穿着一身丝绸衣服,看那模样就是有钱人,此刻却让团勇高喊大同口号。</p>

湘潭袁氏的祖宗,是大明开国功臣袁洪。</p>

弘治年间,袁洪的一个子孙,调任茶陵卫世袭指挥佥事。这支又一分为三,主宗世袭茶陵卫武将,另一支迁居茶陵做地主,还有一支迁居湘潭做地主。</p>

他们也不是啥大地主,只有几千亩地而已。</p>

黄幺包围湘潭之后,袁应魁立即招募子弟兵,然后观察风向按兵不动。</p>

看到周家团练覆灭,袁应魁总算动了。他不是来帮助官府守城,而是带着一千多乡勇,想要投靠大同军捞取富贵。</p>

看到对岸的大同军旗,黄幺顿时哭笑不得。</p>

他勒令乡勇留在对岸,只派一条小船,把袁应魁给接过来。</p>

“草民袁应魁,拜见将军!”袁应魁跪地大呼。</p>

“哈哈哈哈!”</p>

黄幺大笑道:“快快请起!”</p>

城内守军,眼见反贼援兵已至,士绅又带乡勇从贼,顿时变得更加惊恐。</p>

代理知县李犹龙,见此情形,也打定主意从贼,思考该如何绕开士绅献城。</p>

李犹龙手下没兵,守城部队,全是本地士绅招募的。</p>

湘潭城内,宁乡巷。</p>

湘潭在明初并不起眼,连城墙都是木制的。</p>

明代中期,湖广得到大开发,全国商业也愈发繁荣。湘潭作为水陆要冲,迅速跻身湘南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其经济地位甚至超过了长沙。</p>

因此明末的湘潭,被人戏称为“小南京”。而湘潭富商聚居的宁乡巷,也被誉为“乌衣巷里”。</p>

宁乡巷各大家族代表,此刻齐聚谢氏豪宅。</p>

“南北商旅断绝,不能再打下去了,”谢鲤说道,“无论谁输谁赢,都必须尽快恢复商贸!”</p>

谭秋林说道:“如今看来,官兵肯定赢不了,咱们只能投靠江西贼。”</p>

“莫要说江西贼,那是赵天王、赵先生!”王浑提醒道。</p>

对这些豪商巨贾而言,分田都是小事,他们主营湖广到广东的商业贸易!从他们举家搬到城里,而不是住在乡下庄园,就知道这些人更加侧重商业。</p>

赵瀚既然保护商业,那就值得商贾投靠!</p>

若是遇到不讲道理的,他们又会拼死反抗。</p>

比如另一个时空,满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些商贾就出钱募兵奋力守城。</p>

由于攻城战打得惨烈,历时三月之久。清军破城之后,直接下令屠城,史载“杀男妇几十万”。</p>

两年之后,南明夺回湘潭,清军再次破城,又进行第二次屠杀,整个湘潭几乎被杀绝。</p>

仅第二次屠杀,徽商黄克念、程奭,不忍义民曝尸荒野,出钱买地请僧人收敛尸体。用竹笼装尸体,前后埋了三个月。</p>

后来三藩之乱,清军再次攻占湘潭,进行第三次大屠杀。这次杀的,大部分属于从江西迁来的移民!</p>

商贾们一致决定投靠赵瀚之后,开始讨论如何献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