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情感的边界</p>
在服务型 ai 于情感模拟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之后,团队沉浸在短暂的喜悦之中。然而,新的挑战很快就浮现了出来。</p>
随着 ai 越来越善于表达人性化的情感,一些客户开始对其产生了过度的依赖。有一位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的老人,几乎每天都要和 ai 聊天,从日常琐事到内心深处的恐惧,他都向 ai 倾诉。有一天,老人突发疾病,在意识模糊之际,他嘴里念叨的不是亲人的名字,而是 ai 的名字。这一情况被老人的家属反映给了杰克和老李的团队。</p>
杰克听闻此事,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那深邃的眼眸中划过一丝忧虑,他意识到,他们在赋予 ai 情感能力的同时,可能跨越了某种无形的边界。老李则皱着眉头,粗糙的大手不断地揉着太阳穴,说道:“我们原本是想让 ai 更好地服务人类,可现在看来,事情有些失控了。”</p>
团队紧急召开会议来讨论这个问题。有人提出应该限制 ai 与客户的互动时长,避免客户过度沉溺其中。但也有人反驳说,这样可能会削弱 ai 带给客户的情感体验。</p>
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位伦理学家被邀请加入了讨论。伦理学家神情严肃地说道:“在 ai 时代,我们不能只关注技术的进步,而忽略了人性的本质。ai 终究只是工具,它不能取代人类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我们必须明确地为 ai 的情感能力划出界限。”</p>
伦理学家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首先,我们可以在 ai 的程序中设置一个情感饱和度指标,就像一个情感的度量衡,当客户与 ai 交流中情感依赖程度接近这个饱和度的时候,ai 应该主动引导客户回归现实生活的话题,比如提醒客户与家人、朋友分享此刻的心情。其次,在设计与情感互动相关的算法时,加入对客户社交网络活跃度的监测,当发现客户与现实中人们的交流频率过低时,ai 可以鼓励客户主动联系他们,甚至可以提供一些温馨的社交活动建议,比如组织家庭聚会或者和朋友一起去看一场电影等。再者,我们可以给 ai 设定一个情感冷却期,例如当客户连续几天都和 ai 进行长时间的情感交流后,ai 可以暂停服务一天,让客户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需求与现实生活的关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