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秋一脸大义的表示:作为一个读书人,虽然现在还没恢复科举,但他相信不远的将来,燕王定能一统天下恢复科举。</p>
而他只希望跟随燕王的脚步,到达北地时时温书,只求将来能考取功名,用自己所学去回报,去铭记,去感恩王爷的收留之情。</p>
艾玛,这样说也是因为沈知秋之前在和傅怀安交流的时候,也了解到了燕王已经下了政令,会接受南边逃荒的难民。</p>
更何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p>
这一腔热血的话说下来,连刚进来的阿池也镇住了。</p>
傅怀安看待他的眼神也变的郑重了很多。</p>
在阿池看来,他们家少爷开口挽留,说要留在军营的,尤其是跟在少爷身边,</p>
对于眼前之人来说,肯定是一飞冲天的事情,没想到人家一心读书科举。</p>
虽然他是一个小厮,平常即便是中了进士的读书人,在他面前也很巴结,主要是想借机巴结他们家少爷。</p>
可这沈知秋,眼前就有攀上少爷的机会,还是少爷亲自招揽,人家都能因从小的志向而放弃。</p>
这说明啥?说明眼前之人极度自信,当然年纪轻轻时就连中小三元,也不属于盲目自信。</p>
而傅怀安认为,人各有志,虽然自己很看好沈知秋的领导能力,但是人家一心读书科举,他也不好强求。</p>
更何况他随是武人,但也自幼读书,并没有那种寻常将军和文人不对付的观念。</p>
且沈知秋经过逃荒,流离失所,吃尽苦头,还能维持初心不变,实在难得,是个有志气的。</p>
翌日,傅怀安带兵离开的时候,还让阿池将沈家村的众人,自己在土匪身上搜刮出的那些散随银子送过来了。</p>
意思是这些不用充公了,也算是给他们剿匪的奖励。</p>
这整的他骑马走远了,沈家村的人还怪依依不舍的。</p>
而这个遇见,沈知秋以及沈呦呦,还有沈家村的每一个人都没当一回事儿。</p>
原因无他,令牌人家收回去了,自己这些人就是普通百姓,看在老岳父往日的情分上,人家收留他们,没有直接拉去冲军户,已经是很难得了。</p>
更何况根本不是一路人,也没想着能再有什么交际。</p>
也别说,如果有一天恢复科举,沈知秋考中举人做官了可能遇见?</p>
那得是多小的几率,要知道就是考中科举也是个六七品的芝麻小官,你何德何能能攀上国公之家的门槛?</p>
考中科举那也是分配一个小地方,先做几年的小县令,之后成绩好,慢慢升职。</p>
在古代升职也不是那么好升的,大多数人没有门子没有后台的,估计做了一辈子官,还是最低阶的县令呢。</p>
也别寻思万一上朝遇见,那可能幸也很低,要知道在他的记忆力,大庆皇朝规定是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上朝。</p>
但也仅仅是站在殿外的,想要进入殿内,那得什么王爷,国公,侯爷以及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p>
古代人们经常说,找个金龟婿,就是这个原因,都想找个能进金銮殿上朝的女婿。</p>
其实就是因为,官员上朝时佩戴的腰牌中,三品以上的王公大臣佩戴的是纯金龟腰牌,象征其尊贵的身份。</p>
都能上早朝,进内殿了,这女婿能不金贵吗?</p>
至于傅怀安是几品的,说真的沈知秋真不知道,但是人家老爹是超一品的国公,爷爷就是现在年纪大了,让位了,还是娶了当朝唯一的嫡公主的人呢。</p>
他们这群人和人家的距离,那真心说是相当于唐三藏去取经,差了十万八千里。</p>
现在只要想好咱们过自己的日子就行,想太多干嘛!</p>
更何况,沈知秋琢磨,就是这科举,鬼知道啥时候开呢,就是开了他也不一定去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