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就算做不到圆满,也要做到99%……(1 / 2)

每个人,都有心虚的时候。</p>

普通会心虚,就连大师们,也有心虚。</p>

或者,手握重兵的将军,他也会心虚。</p>

这一种心理状态,是很正常的,因为宇宙是广大的。</p>

情感世界是非常丰富的。</p>

你不可能摸透,每一个人的心理。</p>

不可能掌握着,世界上每一个事物的规律,每一个动物的模样,是不是?</p>

打个比方说,《三国志》上面记载,曹操曾经写了一本新书,取名为《孟德新书》。</p>

刚好有一个客人,名叫张松,来他这里吃饭。</p>

他就把他这本书稿,拿给这个客人看。</p>

张松瞟了一眼,就放在桌上说,“这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无名鼠辈写的,有什么新奇的!</p>

你还拿给我看?</p>

在我们老家,连小孩子都会讲里面的内容……”</p>

张松这样一说。</p>

曹操心里暗暗发虚,因为那个时候,社会上的书,还是很多的。</p>

但根本做不到,每一本都去看。</p>

张松说的这番话,使他产生了一个疑问,“难道我写的这本书,真的与战国时,那个无名鼠辈的观点相同?</p>

这可不行,这样传出去,别人可能会说我,是抄袭古人的贼……”</p>

为了维护自己的好名声,曹操就在张松走了之后,就把《孟德新书》烧了。</p>

……</p>

你说,这是不是一个悲剧呢?</p>

还有,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p>

他曾经当过,科举考试的主考官。</p>

他在审读稿件的时候,看到了苏东坡的文章。</p>

他就对里面这一句话:“皋陶曰‘杀之’三”,感觉很不理解。</p>

他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哪本书。</p>

在审稿完毕之后,他就把卷子打开一看,才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写的。</p>

后来出榜后,他去问过苏轼,“这件事,你是在哪本书上看的?</p>

我看了很多书,我都不知道这件事的出处。”</p>

苏轼呵呵一笑说,“这件事,是我想当然耳。我的老师,是东汉时期的孔融,他也是喜欢随便编些典故。”</p>

欧阳修听了之后,没有骂他,反而赞扬他,</p>

“你这个人,真会读书,把书都读活了。</p>

几十年后,你的文章,一定在我之上,你的名气,也一定在我之上。”</p>

……</p>

30年代,有一个人叫沈尹默,他曾经是光绪年间的进士。</p>

他和陈独秀,也有来往。</p>

某天,陈独秀看了沈尹默写的字说,“你的字,骨骼有点俗,你还要多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