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布政司使因为水土不服加上劳累国度,因公殉职,是件让人钦佩的事情,也是我泱泱神州数千年历史中摧残星河中的点点光辉。</p>
这样的人,哪个时代都有。</p>
他们都有资格在青史笔墨中留下大名,更有资格悬名教学课本之中。</p>
如此,才能万古流芳。</p>
但若是因为布政司使因公殉职,一整座布政司的官员全部调里长平去关内各地,这就有点不同寻常了——尽管黄昏后来得知,这些人调离的理由都是同一个:</p>
不尽职分担责任,致令布政司使劳累致死。</p>
但怎么看都有些小题大做。</p>
何况这些人都是布政司的“老人”,全部调离长平,将一群不熟谙草原的人调过来,本身就是个有问题的决策。</p>
现在倒好。</p>
调过来的竟然全部是汉中府周边的大贪官。</p>
这里面没有猫腻,你信不?</p>
不管其他人信不信,反正黄昏是不信。</p>
这些人已经死有余辜,为何朱棣还让他们升了一级官来到长平,不用想,绝对是在长平这边布有后手,要将这几个人正法于大明律法之下。</p>
可也说不通。</p>
在长平这边,他们确实有更多的工程来贪墨工程款项,但朱棣没必要多此一举,还会影响长平这边的建设,会因小失大。</p>
如果是其他方法来惩办贪官,又达不到杀鸡儆猴的效果。</p>
朱棣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p>
黄昏有些茫然了。</p>
微醺之后,刘絮喝得有了几分醉意,没注意到黄昏的深思,言者无意的说了句陛下不仅不惩罚他们,反而全部调到长平来,真是让人捉摸不透,若是一网打尽的策略,也不符合现实。</p>
黄昏心里猛然一咯噔。</p>
一网打尽?</p>
他隐约抓到了一丝端倪,难道陛下用这些贪官来长平,到时候政事上出点贪腐大案,自己这个长平布政司使难辞其咎!</p>
又或者陛下认定长平布政司这边会发生什么,所以让这些贪官齐聚,这样一来,死的都是贪官,朱棣也不心疼。</p>
但是长平这边会发生什么事情?</p>
兀良哈残兵叛乱?!</p>
有可能!</p>
黄昏再一想到自己出任长平布政司的背后原因,身上顿时出来一层冷汗:难道朱棣是想让兀良哈这边出现一场叛乱,从而试探自己在漠北的底牌?</p>
完全有可能!</p>
如果真是这样,那自己可得好生研究一下。</p>
是继续当朱棣听话的臣子。</p>
还是趁机亮出獠牙,让朱棣有所忌惮。</p>
都需要三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