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国家大义,国在家前!(1 / 2)

姚广孝的话分量很重,没人敢轻视。</p>

也大感意外。</p>

谁都没想到,很少在朝堂上表达论见的姚广孝,会就此事发声,不过大家也看得出来,姚广孝并没有为黄昏等人说话。</p>

按照当下情况,使团中的徐辉祖、黄昏、黄观和高贤宁四人,必死无疑,差别就在于会不会抄家流放,陛下来决断,也是如此,最多就是因为伪造国书的目的是好的初衷,而罪不及家人罢了。</p>

这估摸着是因为姚广孝作为出家人,慈悲为怀。</p>

姚广孝的面子还是要给的。</p>

朱高燧和朱高煦对视一眼,然后兼国理政的朱高燧站了起来,“姚少师言之有理,此事就等父皇回来决断罢。”</p>

父皇什么时候回来?</p>

还早。</p>

而在诏狱里的黄昏等人却是俎上鱼肉,只要和纪纲配合,未尝不能挖出一些有用的东西,到时候莫须有一番,便可置黄昏于死地。</p>

就算不能,仅伪造国书一事,黄昏也必死无疑。</p>

这是个必死之局。</p>

没必要因此得罪姚广孝。</p>

……</p>

……</p>

在黄昏等人被押入北镇抚司诏狱的同一天,朱棣坐在书房里休憩,他刚把裴伯和陈天平召来问了话,大概就是询问这两位安南那边的民心向背。</p>

其实不用问,这两人口中说出来的民心向背,肯定是向着陈朝皇室。</p>

但朱棣隐晦的探了一下口风。</p>

又放出了一点消息,隐晦的提醒陈天平和裴伯,大明和安南山高地远,要出兵帮你陈氏王族讨伐胡汉苍父子,不太现实。</p>

所以打算敲打胡汉苍父子,让他俩将陈天平迎回去登基。</p>

陈天平和裴伯只能无奈接受。</p>

他俩也明白,宗主国现在日子不太好过,靖难余晖刚过去,两场大战已经伤筋动骨,再兴雄师征讨安南的话,大明国力不允许。</p>

至少还要休养生息一年。</p>

朱棣坐在那里有些发愁,也有些上火。</p>

甚至有点怨念。</p>

黄昏那兔崽子为了火器的制作工艺,匆匆忙忙请自己组建使团利用占城被攻打的借口去往安南,当时看没问题,现在看使团去早了。</p>

若是等陈天平和裴伯出现后再出使,就能顺带解决这件事。</p>

现在还需要再次出使。</p>

对胡汉苍父子篡国一事,朱棣已从最初的愤怒中平息下来,毕竟当初胡汉苍篡国时,自己正在靖难,大明自顾不暇。</p>

朱棣的愤怒,来自于胡汉苍父子对他的欺骗。</p>

欺君之罪,不可饶恕。</p>

不过此事朱棣暂时压了下来,是以如今应天那边,还没人知道陈天平和裴伯到了顺天的事情,朱棣打算回应天的时候一并宣布,再找六部尚书和诸位国公商讨对策。</p>

这种涉及藩属国的大事,朱棣还不是很信任朱高燧能办好。</p>

是以曾经出使安南的杨渤暂时无恙,但他迟早完蛋,死大概是死定了,毕竟欺君,全家被流放也大有可能,不止如此,当时和杨渤一起出使的人,都会被追责。</p>

忽见一内侍匆匆跑进来,对狗儿低语两句。</p>

狗儿挥手示意内侍退下。</p>

上前两步,“陛下,和黄昏、徐辉祖两位一起出使安南的许吟、于彦良求见。”</p>

朱棣眼睛一瞪,“啥?”</p>

使团回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