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差役法VS募役法(2 / 2)

"虽然这篇奏疏表面看起来不错,逻辑都没什么问题,它的内里都是基于理论,这都是在纸上谈兵,坐而论道!"</p>

"司马光到底还是吃了断网的亏,常年在地窖里写书,与社会关系脱节,既没有实事求是的去调查,也没有与基层县衙交流的经验,所以这篇奏疏都只是他的设想而已。"</p>

"他不清楚,县衙地方虽小,但世间百态,存在着紧密繁杂的事务,这是不论如何都做不到在五天之内就能够及时反馈的。"</p>

</p>

喜欢历史直播:开幕剧透老祖宗被气疯请大家收藏:历史直播:开幕剧透老祖宗被气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

大明某官员: 建议不要随便提建议!</p>

大唐某世家子弟: 没有调查,就不能随便发言</p>

大汉某士兵: 这是不是和那个叫赵括的差不多意思!?</p>

"莫说司马光的死对头了,就连他的追随者刘挚都觉得离谱。"</p>

"还有范纯仁和程颐(程朱理学的重要人物)也认为这样一搞动作太大,容易着急出用人问题,并且以当初变法的王安石为例来劝说司马光慢慢搞。"</p>

"而听说反馈的司马光,也如当年的王安石一般,谁的话都听不进去,怪不得他们俩曾互骂对方执拗。"</p>

北宋司马光: ……我怎么可能和老王一样!</p>

退休后正在骑毛驴的王安石: ……谁跟他一样!</p>

"这时候苏轼就说,这两个法虽各有其害,但是差役法到募役法的发展乃是分工更细化的历史所趋,如果恢复差役法,岂不是历史倒转?"</p>

"这话说的其实没啥毛病,不成想司马光听了固执己见,气得咱苏东坡回家后大骂[司马牛]"</p>

捞哥专业能手:哥哥说的对!</p>

乐观达人苏东坡: 嘿嘿!</p>

"上面这几位的反馈并不能让司马光怎么样,接下来登场的这位才让一向执拗的司马光感觉到了何为破防!"</p>

"这一位咱们也都熟悉,是知枢密院事章惇。"</p>

"他直言指出,朝廷既然雇人做衙前役,那么这钱从哪里来,由谁出?"</p>

"如若取消免疫,削减助役,那朝廷还有没有足够的经费去雇人?"</p>

"另外在变法以前,老百姓并非没有雇佣街溜子替自己服役,只是朝廷不知,若由朝廷来雇人,管理方面只会更加严谨,犯罪记录一查便知。"</p>

"除此之外,章惇几乎针对司马光的每一条都进行了反驳,并且还有理,最后还贴心地告诉他如果要想成事,起码得地方官员做好半年的总结和反馈,再让中央有经验的官员一起进行实践等等。"</p>

大明某世家子弟: 这位才是做实事的!</p>

大唐某纨绔子弟: 哪有臣子,在先帝刚死就废他新法的!</p>

"在旧党看来,章惇语言太过锋利,并且这封昭令原应该由宰执提出修改意见什么的,但蔡确为了看他笑话并未做什么改变,这就激起了旧党的敌意。"</p>

"而司马光又是旧党的领袖,这羞辱他无异于羞辱他们啊,如此一来算是惹了众怒。"</p>

"接下来朝堂俨然变了新党旧党争辩的地方,总的来说旧党骂章惇是奸邪小人,结党生事,种种弹劾辱骂,但俗话说泥人还有三分脾气呢,最后章惇还是他喵的怒了!"</p>

"章惇在御前直接开吼: 异日安可奉陪吃剑,就这一吼,让人觉得悲哀无比,他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吗?他就活该被人辱骂吗?"</p>

"也是这一吼,让高太后表达了章惇御前无礼的愤怒,或许也让幼年时期的宋哲宗记住了这位被逼到如此地步的臣子。"</p>

"随后,在旧党的步步紧逼之下,蔡确韩镇章惇这三人统统被外放,旧党彻底胜利,司马光担任了空出来的首相,吕公着则为右相,而韩维成了执政。"</p>

"为了更好的借用仁宗时老臣的威望,还任用了已经八十多的文彦博,充当朝廷吉祥物。"</p>

"随着高太后逐渐借用这些老臣来控制了台谏,意外却在这时发生了,担任首相的司马光去世,享年68岁。"</p>

"抛开其他的,司马光其实挺勤政的,做到了躬亲庶务,不舍昼夜。"</p>

大明一根绳崇祯: 呵呵,谁还不是勤政呢?</p>

大宋某世家子弟: 韩镇向旧党,也没什么用!</p>

大明某学子 :章惇大人真的是可惜啊!</p>

大唐某风流才子: 这是不是说明,神宗的努力全白费了!</p>

喜欢历史直播:开幕剧透老祖宗被气疯请大家收藏:历史直播:开幕剧透老祖宗被气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