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秦之变局便在于吏(23)(2 / 2)

也就在这时,他突然听闻木屋外,隐隐约约传出三个字。

“我宋氏虽然遭了难,但在地方影响力依旧,就算秦廷真的拉拢了底层官吏,但这些底层官吏真的就敢不看我宋氏脸色?这次若非有始皇大军坐镇,不然定要殷通等官员吃不了兜着走。”

闻言。

而是栖身在附近山林,准备等风头彻底过去。

这完全符合张良所说。

“若是过去或许还有可能。”

“这又岂能让人动心?”

“如此傲慢,真能成事?”

“秦廷当真颁布了求贤令?”何瑊面色严肃异常。

何瑊一下闭口不言了。

根本就入不得贵族、士人之眼。

“因而这一两年,一直试图从吏破局。”

“扶苏的确贵为大秦储君,但平时我等贵族何曾在意过扶苏?因而也极少将扶苏的事放在心上,秦廷正是清楚我等不会太过看重扶苏,所以才借此瞒天过海,将这些方略一步步落实实施了下去,而且还未受到什么针对。”

何瑊苦笑一声,道:“张良此前跟我一同来的楚地,只是后面似察觉到了一些不对劲,便独自离开了,而他在临走时,曾跟我单独说了一些事,其中便提到了吏。”

“同时这也告诉给这些士人,即便是微末小吏,只要为秦效力,同样能得到晋升机会,而且扶苏毕竟为大秦储君,他对士人的吸引力还是有的。”

眼下竟已隐隐为项氏压过。

见状。

“我当时听到张良提起这些,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这其实是有些荒谬的,毕竟六国贵族遭受了这么大的损失,而地方官员更是被清洗了数遍,怎能不是秦廷之重点目标?”

睡意全无。

何瑊脸色漆黑。

他若是没记错。

何瑊摇头,他沉声道:“刚才在屋中,似听到宋兄提到了求贤令,不知可有此事?”

何瑊自是清楚宋义的想法,沉声道:“此一时非彼一时,小吏对我等贵族跟那些名士,自然没有太多吸引力,但对于地方豪强,以及一些家道中落的寒门士子,未尝没有吸引力。”

“涓涓细流可成江海。”

但相较于宋义的讥讽,何瑊却是彻底愣住了。

“自古以来士人都寻求的扬名立万,建功立业,等从小吏爬上去,还不知要多久,这些士人当真有如此耐心?而且当真有人能从小吏成为秦廷朝臣?”

见何瑊这么急忙过来,宋义却是愣了一下,好奇道:“何兄,为何这么惊慌,可是山林中住着不习惯?”

张良临走时,便面色凝重的提到,秦廷主要着手的便是吏,也是以吏为重,甚至这一两年的种种措施,都是为选吏在做铺垫。

何时轮到吏了?

“而这未必不是秦廷刻意宣扬出去的,为的便是吸引更多士人仕秦。”

而从一个微末小吏,爬到朝堂,实现自己平生之志,耗费的时间太长了,也太久了,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当年吴起、商鞅、李斯等人,若是继续在魏国为小吏,真能成为日后的一国之相?

他可不认同。

时值晌午。

“我才陡然惊醒。”

“只希望你能在咸阳得到有用的消息,并遏制住秦廷的嚣张气焰,不然楚地这些贵族,恐根本就靠不住,这些人太执着于眼前利了。”

宋义一愣。

“再则。”

宋义一脸阴沉。

张良又对了。

“秦廷这次的主要目标,并非是针对地方官吏,也非是针对六国贵族。”

他嗤笑道:“自然不是,若是秦廷颁布的,我又岂会这么从容?”

吏.?

何瑊摇头,苦笑道:“张良并未明说,只说秦之变局,便在于吏。”

&t;divtentadv>“秦人也发现了这点。”

宋义摇头。

他又岂敢忽视?

他对付不了始皇,对付不了殷通等官员,还奈何不了这些小吏?

而在临走时,他也向宋义要了一份求贤令的告示,准备下去好好看看,宋义自不会拒绝,让隶臣直接临摹了一份过去。

他更不可能自己承认。

他现在倒是很想看看,究竟有没有小吏敢投靠秦廷,若是真的知晓了,定要好好发泄一下,以解心中之郁气。

“这求贤令出自扶苏之手,也即是以储君身份颁布的。”宋义神色淡然道,他对这所谓的求贤令很是嗤之以鼻跟不屑。

他宋氏本不是楚国最大氏族,也不是最显赫的贵族,但在秦廷有意的打压下,原本的景氏、昭氏、屈氏被完全肢解,彻底落寞,而他们宋氏一族自此崛起,成为楚地第一大贵族。

宋义道:“这自然为真,不过这求贤令,有什么问题吗?”

“何兄为何会突然提及此人?”

“我看未必。”

宋义以为何瑊是惊怒于秦廷的作为,毕竟何瑊是一心反秦的,听到秦颁布求贤令,有些激动,倒也可以理解,但这个求贤令,跟过去的求贤令可是不同的。

风头无两。

脸色略显尴尬。

宋义轻笑一声,笑着点了点头。

而这次秦廷清剿之下,他们宋氏是损失惨重。

宋义满眼冷漠。

“再则。”

“秦廷之工于心计,令人毛骨悚然。”

“从最开始的士官转职到降低入学标准,再到如今的求贤令,仿佛是早就规划好的一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在慢慢夯实吏基。”

“但方才听到求贤令,听到针对的是吏。”

“而其他贵族竟全然没放在心上。”

何瑊将这份求贤令放下。

“张良所说已一一应验了。”

一旁。

这简直荒唐。

闻言。

“害我宋氏死伤这么多,这些人是真的该死。”

只不过目下已不敢再回朱方。

“我也听说了。”

“秦廷已准备提拔扶苏事务府选用的官吏了。”

而扶苏颁布的求贤令,又正是求的吏员。

“也是秦廷选择的破解当前困境之要点。”

却是根本没有睡意,只是独自坐在院中,感受着微凉的山风。

而以储君名义公布的求贤令,在十来日的时间里,已迅速传遍至天下,也闻于很多士人之耳,更是引起了不少底层士人关注。

对于这份另类的求贤令,这些底层士人态度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