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ad-slot="6549521856"</ins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七章
她說出這句話時, 出乎自己意料的平靜。
這是她想了無數個夜晚,才下定決心的矢志。
她原以為, 了致生委托她操辦後事,只是一個包裝過的借口。實際上,是需要她回來,接管了了,負責他們女兒的後半生,這其中更是包括了事業與婚姻。
尤其是當她見到樓峋後,她對這個猜測更加深信不疑。畢竟,能以了致生學生的身份主持喪儀,他與了了或了致生的關系不言而喻。
而唯一一個能夠解答她疑問的人,也早已入土為安。
其次,連吟枝作為了了的母親,當年與了致生的婚姻關系破裂後,她雖然有過兩段感情,但考慮到生育的風險以及對了了的虧欠, 她都沒有再選擇繼續。
她以為憑此,自己是有資格, 能對了了的人生指點一二的。可那一晚,或許是了了一針見血地戳中了她的心事,又或許是她對了了徹底寒了心,她發現事情似乎并不是她想的這樣。
她确實心高氣傲, 對了致生也有諸多的看不起。可她沒有想到, 了了是這麽想她的。
她煩悶不能纾解時,好友看透了她的迷障, 一語道破:“你就是典型的想要太多,貪心了。”
“當時你選擇不要孩子也要結束這段婚姻, 那這沒問題。後來你遠走國外,和了了的聯系幾乎為零,你在她成長的過程中沒有給予任何的陪伴,你又憑什麽要求她理解你、寬容你,對你千依百順呢?你還妄想人家老了走了,你能趁虛而入,可你怎麽不想想,人家老了花了多少心血才把孩子養得這麽好?”
是啊,她當時心如死灰,認為了了是捆縛住她追求再生的繩索,毫不留情地将她剪斷,抛下。她不僅不要她,還故意撒手,逼着了致生去接納。
她看着了致生放棄壁畫修複,乖乖離職回到京栖,只覺得酣暢痛快。
憑什麽她要犧牲自己,了致生卻不用。
可她當時有多暢快,如今反噬的就有多深。
在她的人生徹底自由時,她卻感受到了無邊的孤獨。她追求事業,在無數次的演出中獲取鮮花與掌聲,她實現了她對事業成功的向往。
名利雙收後,她又開始期待有一個人能懂她。她找尋愛情,尋覓刺激,戀愛帶給她的新鮮感讓她短暫地忘記了生活的乏味。可當激情褪去,人生不過是重複的棋盤,她又一次站在了楚河漢界前,面臨進攻與防守的選擇。
她看着了致生朋友圈裏,出落有致儀态萬方的了了,終于重新想起了她曾經有多麽炙熱無私地愛過她。
她撿起了對了了旁然不顧這麽多年的憐憫,搜羅了她手裏能運用的全部資源給了致生發去了郵件。就如了了說的,她的關心是帶着蔑視與高高在上的。她以一種優越的姿态,施舍般把條件一一羅列,等着他們父女對自己感恩戴德,千恩萬謝。
可實際呢?
了了對她不屑一顧。
于是,她便覺得了了不知好歹,浪費她的好心。
“可我是她媽啊,從她出生起,就是我含辛茹苦養大她的,那麽辛苦的十三年,就因為我和她爸離婚的這八年沒管她,就什麽也不算了嗎?”連吟枝聽見了自己的不甘心,她甚至覺得這樣很不公平。
她的好友似乎也是第一次知道她是這麽看待親子關系的,有些意外:“你這是在和了致生計較呢還是在和了了計較?養孩子的本質不是一種交換,你在選擇生養她的時候不能抱着你要從她身上獲取什麽的心态,這樣你和孩子都會很累。”
“當然,這個社會上,很多父母對孩子都是有期望有要求的,這無可厚非。孩子在享受父母給予的資源和機遇時,也會被剝奪自由或選擇。所有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或錯,而這種交換的機制在每個家庭裏顯化的結果也不同。但吟枝,你和了了的情況不同,她是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了,你再像小時候那樣對她,在她看來,這些就是完全不講理的壓迫。人的付出和收獲是成正比的,她一定知道你愛她,但如果你非要按自己的意願去要求她,只會适得其反。你好好想想吧。”
連吟枝從回憶裏抽身,端起茶,抿了一口:“在我的小時候,父母說的話就像聖旨一樣,是必須遵從的。離經叛道的小孩在那時,是要遭到唾棄的。我從小就很聽話,小到衣服怎麽搭配,什麽場合戴什麽樣的首飾,大到上什麽大學考什麽專業,全都是聽父母的安排。在他們的安排下,我一路順風順水,除了練舞以外就沒吃過別的苦。”
她放下杯子,看着了了:“在別人看來,我家家規森嚴,是家風嚴正的清白人家。很多人都羨慕我,認為我出生在一個很優越的家庭裏。”
事實也是如此。
了了幼時每次跟着連吟枝回家看望外婆,都能感受到一股無形的壓迫。外婆對她并不嚴厲,甚至還十分寵溺。可對連吟枝,就十分嚴苛。
“嫁給你爸,是我唯一沒聽我父母,自己做的選擇。而這個選擇,也讓我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連吟枝說:“你出生後,我就用我父母對我的方式來對待你。我并不覺得這有哪裏不對,我也是第一次做母親,我所知道的相處模式也僅限于此。可是你和我不一樣,你不逆來順受,甚至還有很強的反抗精神。我只有對你嚴厲、再嚴厲一些,讓你懼怕我,我才能掌控你。”
了了捏着杯子,沉默不語。
她其實不愛聽連吟枝說這些,她和連吟枝分開了八年,再見時陌生到只能從她保養姣好的面容裏尋找昔日的熟悉感。
在了致生充滿愛與尊重的教育裏,她深刻地明白連吟枝對待她的方式是不适合她們彼此的。當然,這并非是她一個人造成的,而是她的家庭,她的婚姻,甚至有一半是因為了致生的不作為導致的。
她沒有權利怪任何人。
畢竟,無論在什麽時候,被賜予生命,被照養長大,都是值得感恩的。
“你每一次的隐忍和委屈,我都知道。但我總是想着,你長大了就好,你會知道我是在為你好。你會知錯,會與我和解,并體會到我的良苦用心。可我始終沒能等來,這麽多年落下的,還是只有你的埋怨。”連吟枝從了了手中拿過茶杯,重新注滿。倒茶時,她還抽空問了一句:“這茶好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