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ad-slot="6549521856"</ins
第 93 章
武承安随身戴着的玉佩一摸就是好東西, 得了便宜的內侍很快就在太醫院找到了丘太醫。
丘太醫人老成精,昨晚上就清楚宮裏出事了。現在武承安派人來請自己,自然也不可能只是為了看病。
便借着收拾醫箱的空檔, 找來孫婵心安插在太醫院的心腹,讓他趕緊把武承安進了宮的消息傳遞到後宮去。
隆興帝病了的消息孫婵心天沒亮就知道了, 原本她是想着等時局清晰一些了,再想辦法把消息傳到宮外去。卻怎麽都沒想到武承安運氣這麽差,還沒等自己把消息傳出去, 自己就撞進來了。
但來都來了,總要想法子把人再弄出去。況且他不可能是一個人進宮, 身邊必然還有個四皇子。
四皇子困在宮裏可不行,孫婵心沉吟片刻就下了決心, 先是讓身邊心腹挑幾個信得過的太監, 擡上自己冬天常用的大轎先往武承安那邊去, 而自己則是帶着人去找沈皇後。
“皇後娘娘, 德妃娘娘求見, 人就在門外。”
“她怎麽來了?”
昨晚上隆興帝因為暗衛上報大皇子私底下聯絡官員蓄養死士, 意圖逼宮篡位的消息, 氣得一口氣沒上來直接往一旁栽倒, 等到半夜再醒過來時,就已經嘴歪眼斜俨然是中了風疾。
大皇子年長, 十七八的時候也曾被隆興帝帶在身邊西巡南游。甚至有一年隆興帝病了,連過年祭天都是讓大皇子去的。
當時人人都覺得大皇子就是板上釘釘的儲君, 離太子只差一道聖旨了。大皇子自己也早早以儲君自居,在隆興帝帶着妃嫔南巡期間監國, 北邊邊境戎奴來襲的消息,都被他以不用打擾父皇南巡興致為由給攔截下來。
最後等到隆興帝回到京城時, 雖說戎奴已經被打退,大皇子在民間官場中的聲望也更上一層樓。但他等來的卻不是冊封太子的诏書,而是隆興帝滔天的怒火。
當時人人都以為隆興帝是不滿大皇子監國期間自作主張,打戎奴的仗雖然勝了但也只能算得上慘勝。
就連大皇子的生母景嫔也是這麽認為,所以這些年雖然大皇子不得隆興帝的歡心,還是有一批官員甘願做大皇子黨,畢竟大皇子占了長,在祖宗禮法上先天就有優勢。
但只有隆興帝和大皇子這對父子心裏清楚,隆興帝生氣的不是自己自作主張。隆興帝厭棄大兒子唯一的原因只有一個:他在兒子身上看見了自己的衰老。
兒子在一天一天長大,父親在一天一天變老,這本是自然法則。但隆興帝拒絕承認,就只能不斷臨幸年輕妃嫔,不斷生出皇子皇女,不斷在尚年輕的皇子中挑選可以培養的,培養得差不多了再故意挑撥他們兄弟之間的關系,把兒子給廢了。
當初的劉懋陵是這樣,眼下天天被皇帝責罵t兄弟忌憚的五皇子也是這樣。不過那時候隆興帝做得隐蔽,也沒人覺得皇帝會拿儲君拿國本這般戲耍。
就連劉懋陵這幾年也一直認為自己是遭到了兄弟們的妒忌,才會被陷害發配南疆。只有大皇子,這個最早跟在隆興帝身邊最早吃了虧的兒子,才早早看透了這其中的本質。
既然看透了,就不可能乖乖等死。他清楚的知道隆興帝是打定了主意要大權在握到死,全然不會管他死後的洪水滔天,那就該提早準備起來。
喜雲樓明面上是酒樓,私底下也是大皇子藏死士與集散消息的大本營。大皇子借着修建喜雲樓做幌子,前前後後從北疆運了八百死士到京郊。
一部分放在明面上,在喜雲樓裏做事,另一部分養在喜雲樓底下挖空的地下,等待時機。
原本這事不該洩露得這麽早,但最近老二和老三又攢着勁兒找劉懋陵的晦氣。武承安突然想起來大皇子去年借喜雲樓的名義接觸過自家大奶奶,還差點讓自己嘗了回無妄之災是什麽滋味。
就幹脆禍水東引,想法子把喜雲樓是大皇子用來養掮客的消息散了出去。卻不想這事壓根不像武承安以為的人盡皆知,不光二皇子和三皇子被喜雲樓吸引了注意力,就連隆興帝也派了暗衛去查。
喜雲樓的異常不算太難查,發現的原因是因為喜雲樓數額異常龐大的采買。
像喜雲樓這樣的大戶,日常消耗的食物菜蔬炭火多是自然,但多得離譜就有些不對勁了。
派出去的暗衛很快就發現,即便喜雲樓前樓和後院通宵達旦日夜不停,一直在翻臺在進客也消耗不完他們每日采買的東西時,就确定喜雲樓裏的人絕對不止明面上的這些。